登 高杜甫海南省东方中学谢芳 古人登高的习俗登高避灾登高膜拜登高辞青 古人登高的习俗《韩诗外传》卷七:“孔子游于景山之上,子路、子贡、颜渊从。孔子曰:‘君子登山必赋,小子歌者何 ?’” 古人登高的习俗登高寄情:九月九重阳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古人登高的习俗登高饯别:对亲朋表依依不舍之心和珍重一生的祝福。故人西辞黄鹤楼 , 烟花三月下扬州。 古人登高的习俗登高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辛弃疾) 古人登高的习俗登高遣怀:叹时事动荡之乱,表忧国忧民之志。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杜甫的《登高》作于唐代大历二年 (767 年 ) 秋天杜甫客居夔州 ( 今四川奉节 ) 期间,当年吐蕃入侵,唐王朝内忧外患,此时诗人已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生活困顿。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不禁悲从中来。了解背景初读感知 风急 / 天高 / 猿啸哀,渚清 / 沙白 / 鸟飞回。无边落木 / 萧萧下, 不尽长江 / 滚滚来。万里悲秋 / 常作客, 百年多病 / 独登台。艰难苦恨 / 繁霜鬓, 潦倒新停 / 浊酒杯。把握节奏 这首诗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凄楚、悲伤、悲愤、孤独悲 学法提示:结合词句、句意、情感分析。研读析情杜甫有何悲?季节之悲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种意象?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点 ?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悲哀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急切的秋风,高远的天空,悲凉的猿啼在回鸣;江水澄碧 , 流沙雪白 , 鸟儿在小洲上飞来飞去。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特点: 渲染出秋江景物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的特点。颔联写了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落叶)”、滚滚东流的“不尽长江”两种景物。这样的景物,对于当时 55 岁(逝世前 3 年)、飘零流落在外,同时又是一个现实主义的有阔大胸襟的诗人的杜甫来说,会产生怎样的感慨? 落木长江无边不尽萧萧滚滚生命短暂大江无穷在极其萧飒荒凉的景象中,又充满一种浑灏奔放的气势。沉郁高昂胸襟:豁达、坦荡、开阔感知意象,品味语言下来境界开阔豁达悲壮人生短暂壮志未酬“ 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 首颔二联写出了诗人登高望远的悲秋之意,却又不直接使用“悲秋”字面,而是将悲秋之情渗透在具体的画面中,字字写景,但又字字含情,由情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