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洗课”的习惯 杜甫曾在一首诗中说:“种竹交加翠,种桃烂漫红。”意思是说,我若种竹子,我一定要让我的竹子长得枝叶交加;我若种桃树,我一定要让我的桃花开得妖烧烂漫。其实自古以来,有良知的中国文化人大多具有这种情结:做什么事不做则己,做就要追求一种极致的美。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社会的要求,个人发展的需要,要求教师要有一种“种竹交加翠,种桃烂漫红”的志向。直达学生心灵的传道,高效低耗的教学效果,这是每个教师心中的祈求。达到这种境界,需要教师具备多方面素质,如拥有厚重的学科知识,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理解学科教学规律,等等。尽管各人的视角不一,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好教师要有“洗课”的习惯。 所谓“洗课”,就是把课堂上一些多余的环节、不必要的铺垫、不完美的细节去除掉。大凡名师,除了他们具有极高的悟性、极强的对于文本的解读能力、对于核心知识的超强洞察力以外,一定还有“洗课”的习惯。不反复推敲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不经历“千淘万流虽辛苦,吹尽黄沙始见金”的过程,不可能有着手成春的课堂效果。我们在佩服名师“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词”,感叹他们的课堂设计如神来之笔的同时,更应该注意到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东西,“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可以说,任何一个有底蕴、有底气、在课堂上能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的教师,能令人“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叶圣陶语)的教师,一定都有“洗课”的习惯。 “洗课”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环节之中。教师在课前,即备课过程中,“空袋难以直立”。教师在课前要深入钻研教材,搜集资料,对重点、难点、疑点分析到位,对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了然于胸,对学生接受知识时可能在哪些地方存在问题,该以什么方式呈现知识考虑清楚,只有这样,教师在课堂上的 45 分钟才可以走出神韵,走出自信与丰采。 教师的知识面越宽,就越容易深入浅出地教学。苏霍姆林斯基在《 给教师的建议》 中指出:“你(教师)要每天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 在你的科学知识的海洋里,你所教给学生的那些基础知识,不过是沧海之一一粟。”这段话告诉我们教师充分占有知识的重要性。正如俗话所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惟有如此,教师才有可能从中提炼出最有价值的知识并传递给学生。 然而,教师占有的信息量多了,也必须防备另一种情形,即有些教师很容易在大量的信息面前迷失掉自己的判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