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VIP免费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_第1页
1/4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_第2页
2/4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_第3页
3/4
第 21 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A 教学目标B 重点难点重点: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比较、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难点: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C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指导学生阅读导言部分,提问:赫鲁晓夫的改革从哪个领域入手?为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从而进入本课的学习。【讲述内容】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一)背景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著1953 年斯大林逝世之后,赫鲁晓夫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此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导致农业生产长期徘徊不前,到 1953 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低于十月革命前的水平,牲畜存栏数与 1913 年相等,而苏联人口比 1913年增加了 20%,这种状况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粮食和原料的需求2、赫鲁晓夫上台并巩固了自己在苏联的最高领导地位。(阅读课本 P98 历史纵横)(二)内容项目内容农业(重点)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玉米运动)工业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部分权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种植玉米的面积从 1954 年的 430 万顷扩大到 1962 年的 3700 万顷。扩种玉米对畜牧业有促进作用。但是,由于许多地方的气候不宜种玉米,产量很低。业有些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结不了穗。还有些地区因扩种玉米影响了小麦生产。扩种玉米的计划最终失败了。工业方面则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1954 年 8 月,苏联部长会议通过决议,开始扩大企业领导的权利,国家对企业的指令性指标减少 52%;运用物质利益原则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如:改革工资制度用计件奖励工资制度代替累进计件工资制,增加了计时工资的比重。教师在教学中可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分析。(三)评价11、积极: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苏联当时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不合理环节进行改革和调整,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促进生产的发展,1954-1958 年农业产值平均增长 9.2%。到 60 年代初,耕地、谷物的播种和收获均已实现全面机械化。2、局限: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理论上没有打破社会...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