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棚杂忆》读后感 1930 年,季羡林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是德文。1936 年季羡林选择了梵文。1940 年,季羡林获得博士学位。1941 年获得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研究吐火罗语。1980年重访哥市。再谒 83 岁的瓦尔德施米特恩师,后作《重访哥廷根》。1946-1983 年,被北京大学聘为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1956 年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科学学部委员。19 54、 59、64 年当选为第 二、 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1978 年继续担任北京大学东语系系主任。1983 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1992 年印度瓦拉纳西梵文大学授予其最高荣誉奖“褒扬奖”。1997 年主编的《东方语言学史》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1998 年德黑兰大学授予其名誉博士学位。1999 年《季羡林文集》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xx 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被授予“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我有爱、有恨、会妒忌,想报复,我的宽容心肠不比任何人高。可是一有报复之念,我立即想到,在当时那种情况下,那种气氛中,每个人,不管他是哪一个山头,哪一个派别,,都像喝了迷魂汤一样,异化为非人。世界上没有不犯错误的人,这是大家都承认的一个真理。真正的伤痕还深深地进埋在许多人的心中,没有表露出来。我期待着当事人有朝一日会表露出来,就算是受蒙蔽吧,也应该在这个千载难遇的机会中受到足够的教训,提高自己的水平,免得以后再重蹈覆辙。” 以前看过的很多关于文革的文章都是以一种沉痛的语调对当年发生的事情进行细致的描写。那种沉重感使我很少去主动寻找记述那段历史的文字。但历史是不会被忘却的,越是痛苦记忆越久。于是我看到了这篇文章,但却没有以往的文革文章的那种沉痛感。 看完这篇文章,我觉得季羡林这个名字不是别人口中崇高的“大师”,而是一个有爱、有恨、会笑、会哭的人,就像那第 1 页 共 9 页些坐在公园里常常看到的白发苍苍、积淀了岁月的悠然老者,真切而平凡。而在他去世时,这位老人应该已想到了身后会引起的轰动。但我想,他不会在意,就像他并不在意“大师”这个称号所代表的荣誉,他可能会在意自己的专业会不会有人继承,他可能会在意自己这辈子的经历会不会给后人以启迪,至于其他,我想,他真的不会去在意。 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一个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他,就是季羡林。 第二篇:读《牛棚杂忆》有感(最终版)痛感 ——读《牛棚杂忆》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