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聆听”中感悟秋韵 在一次区级教学研讨活动中,老师们一起观摩了一堂音乐欣赏课《秋收》,执教老师亲切自然的教态,优美细腻的教学语言,深厚扎实的教学功底深深地吸引了在座的每一位师生。在华老师循循善诱的点拨与引领下,课堂循序渐进地向前推进,并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这节课在一些环节的设计上,也引起了听课老师的注意甚至争议,我们就此开展了教学研讨活动。 反思这节课,教学内容顺利完成,老师对乐曲中的演奏乐器讲解得很细腻,对各段落的音乐内容分析得很到位,可以说学生通过学习对乐曲的内涵了解得很透彻,可总令听课的教师觉得有些不足,那就是课堂上学生完整聆听音乐的时间太少了,学生的脑海里只是某些音乐片段的碎片,而这些碎片究竟处于乐曲的何部位,共出现几次?学生对此模模糊糊,因为他们欣赏的只是音乐的骨架,对音乐的整体缺乏一个完整的感性认识。下面是这节课的几个片断: 片断一:多媒体出示各种秋景的图片:红红的枫叶,金灿灿的稻子、秋收劳动的场面以及农民伯伯丰收的笑脸,让学生感受到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接着,老师配上《秋收》的音乐让学生又欣赏一遍画面。师问:“你觉得有声的画面和无声的画面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吗?”生回答说:“无声的画面让我们看到了秋天丰收的景象,感受到农民伯伯内心的喜悦,而有了音乐后的画面让我们更深地感受到了秋的热烈、秋的喜悦,感觉自己融入到这欢快的情境中去了。” 片断二:《秋收》第一部分主旋律欢快热烈,分别用板胡和琵琶两种乐器各主奏一次,学生分别欣赏一遍以后,老师便把重点放在两种乐器的音色对比上:板胡的音色高亢明亮,琵琶的音色清脆柔美。老师进一步启发:“同样的一段旋律,不同的乐器演奏让你联想到了什么?”学生一下子有点答不上来,师进一步启发:“板胡高亢的音色是不是让我们想到了男人劳动时的阳刚动作?而琵琶清脆柔美的音色是不是让我们想到女人劳动时的柔美动作?”接着,老师让学生随着音乐一起模仿男女不同的劳动动作,学生的动作很到位,只是注意力全集中在动作的正确与否上,而忽略了对音乐的感受。 片断三:学生欣赏《秋收》第二部分 B 主旋律,思考两个问题:“听了这段音乐后,你感觉农民伯伯仿佛在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学生的想象力很丰富,有的说:“今年是个丰收年,丰衣足食,相信明年会更好。”有的说:“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了。”师接着问:“音乐情绪是怎样的?”学生回答说是舒展明朗的;接下来,学生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