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教育会好吗这是一个事实。几乎没有人对教育是满意的。每一个从学校教育里一路拼杀过来的人都对考试带来的伤害有切肤之痛。人们对应试教育都深恶痛绝,没有人敢轻易把赌注下在素质教育这一边。教育到底怎么了?为什么几乎所有的人谈到教育都会义愤填膺?为什么教育外部的人在指责,而教育内部的人在抱怨?到底是教育绑架了社会,还是社会绑架了教育?到底是教育错了,还是社会错了?当教育陷入被“任意揉捏”“人人喊打”的境地,当对教育充满“不高兴”的情绪弥漫整个社会,当教育无辜地扮演着社会中“最负面”的角色,我们的出口在哪里? “不高兴”的背后是人们对好教育的向往,是对教育问题的折射。但是把“罪责”都算在教育身上,显然是不理智的,也是不公平的。我们发现,人们都在过问教育,却是以批判、以偏概全的方式在过问;我们发现,当我们指责学校教育时,实际上,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都在烦着同样的错误;我们发现,当孩子进入学校的那天起,家长轻易就把教育的权利让渡给了学校,而有关部门应该兑现的职能却常常毫无缘由地缺位。教育不能变成一种口水战。社会对教育的指责,会让教育变得尴尬、无辜和糟糕,而教育者对环境和条件的抱怨,则会让教育变得不美好、不幸福和不正义。我们不能把教育问题放大成问题教育,更不能把社会问题放大成问题社会。有时候换一个立场看问题更容易走出误区。当我们都在盯住教育的问题不放的时候,其实也可以反向思考一下,今天的教育做对了什么?现实中又有哪些对的力量在博弈?沿着这样的方向思考,我们就没有必要过度悲观。其实,每个时代都会有一群探路者和敢于擦亮星空的人。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对大学教育的现状不满意,于是开始试水办民办大学。他说:“希望用我后半生的精力和资源,打造出一所出色的中国私立大学!”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为了追求自由呼吸的教育,在最有机会拒绝改革的地方依然启动了值得尊敬的课程改革。一些 80 后家长基于对功利性教育的排斥,则毅然决然放弃学校教育,开始一种非常规的选择——在家上学。如果继续列举,这样激动人心的案例还有很多。拿破仑说,一个领导就是一个希望经销商。我想说,今天每一个关心教育的人都要做一个希望的经销商。教育媒体人要营销希望,让正在黑暗中行前的人看到明亮;校长要营销希望,让每个教师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劳动中看到未来;教师要营销希望,让每一个挣扎在学海里的学子不至于厌学,甚至厌世!心灵要用心灵来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