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一次周考语文试题时间 90 分钟 总分 100 分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孔子对礼乐文化的坚守与传承之路孔子的际遇,颇为令人感叹。他的道德学问,为当时人所推重;他经世致用的抱负,却未曾得以放手施展。在经历了种种挫折之后,孔子似乎也有过对政治生涯的心灰意冷。但是,他对于礼乐文化的坚守与传承,却未曾有过犹豫彷徨。即便当时无法兴起礼乐以济世安民,他仍把希望寄托在将来。在六十八岁返鲁之前,孔子一直积极求仕,希望能够有贤明的国君赏识自己的政治诉求,推广礼乐文化。然而总是事与愿违,以至于有两次孔子想接受叛臣公山弗扰和佛肸的邀请。后因子路的反对没有成行,但却留下了“吾其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阳货》)的慨叹。这一点多为后世反对孔子的人所诟病,其实这正反映了孔子内心的矛盾:很想有一番作为的期许和道德理性的冲突。然而在积极求仕的另一面,却是他对山林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隐士的尊重。在《论语》中很著名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先进》)篇中,子路、冉有、公西华都说了自己愿为政的志向,夫子只是各做点评,到曾点说出自己的志向仅仅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时候,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这句慨叹,很形象地点出了夫子其实很向往那种无忧无虑的自然生活。他也很欣赏那种“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公冶长》)的深藏自保的智慧。明明知道前路艰难,明明尊重、向往隐士的生活,却依然坚定走自己已然选择的变革道路。坚持,在这种选择和牺牲的映衬下,更带着一抹悲壮的色彩。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很容易忽略人物所处的历史时代环境。其实春秋时期不应是“礼崩乐坏”的时代,而是“礼乐”变易的时代,虽然具体的礼制有变但原始的吉、凶、军、宾、嘉诸礼,以及普通人之间的生活社交的礼仪,仍在进行。(朱顺龙、顾德融《春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钱穆先生也在《论春秋时代人之道德精神》一文中指出“春秋时代,中国社会上之道德观念与夫道德精神,已极普遍存在,并极洋溢活跃,有其生命充沛之显现。孔子正诞生于此种极富道德精神之社会中”,“这种道德精神,用中国传统语说之,则皆是一种礼教也。礼教之在春秋时,其影响人心者,可谓甚深甚厚。”(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卷一》,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5 年版)对此,刘泽华先生也有论断:“春秋战国时期‘礼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