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 教学目的:教学目的:1 、理解本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体会诗中作者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致。2 、感受诗歌语言美,节奏美、意境美、人格美,领会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1 、理解诗歌思想内涵,整体感悟作品2 、正确理解“真意”“悠然”等词句的含义以及陶渊明的处世态度 作者简介: 陶渊明( 365–427 ),名潜,字元亮 , 世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出身于没落士族,少有大志,抱有大济苍生的理想。进入仕途后,做过一些小官。 41 岁任彭泽令仅八十余天,因看透腐败的官场,解绶辞官,毅然归隐。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有《陶渊明集》。 我们学过陶渊明的哪些作品 ?1 、《桃花源记》 ( 散文 )2 、《五柳先生传》(传记)3 、《归园田居》 (田园诗) 饮 酒饮 酒 陶渊明陶渊明结庐结庐 // 在在 // 人境,而无人境,而无 // 车马车马 // 喧。喧。问君问君 // 何何 // 能尔,心远能尔,心远 // 地地 // 自偏。自偏。采菊采菊 // 东篱东篱 // 下,悠然下,悠然 // 见见 // 南山。南山。山气山气 // 日夕日夕 // 佳,飞鸟佳,飞鸟 // 相与相与 // 还。还。此中此中 // 有有 // 真意,欲辨真意,欲辨 // 已已 // 忘言。忘言。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居住在喧嚣的尘世,为什么生活是如此的平静、心灵是如此的安宁呢?原来是自己保留着一颗远离俗世的心。这几句语言朴实,却道出了他自己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解释: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自己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看见了南山。山中的落日,回巢的飞鸟,都显得那样美妙,那么富有人情,都能让人忘记周围的一切,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但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解释: 那些所谓的隐士看破红尘隐居于山林是只是形式上的“隐”而已,而真正达到物我两忘的心境,反而能在最世俗的市朝中排除嘈杂的干扰,自得其乐,因此他们隐居于市朝才是心灵上真正的升华所在。隐士之“无喧”并非靠外在的环境辟得,而在于内心。如果心灵的“焦距”调好,就可以“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若幽谷。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所以不管是否身处在人境,都已经感觉不到车马之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