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与艺术性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我国明代学者陈献章也说:“疑者,觉悟之机也。”可见提问在语文课堂上至关重要,它是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认识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 提问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目前语文课堂提问常常存在提问肤浅,提问模糊,提问方法不当,提问时机不准,提问质量不高等问题。这些提问弊多利少,不如不问。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语文课堂应该怎样提问呢?我认为应做到两点:有效性和艺术性。有效性就是提问要有思考的价值,如何做到有效性呢? 1、提问要科学 科学性的前提是胸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好的课堂提问,既非伸手可得,又非高不可攀,而是跳一跳就能得到。同时要求教师提问语言要规范、简明扼要、针对性强,这样问之才能做到科学得当,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发展语言,发展学生智能。问之不当,则往往启而不发,最后还是变成教师自问自答。科学的课堂提问要准确体现教师的教学思路,有效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让学生在兴趣上得到发展,思想上受到教育,情感上得到熏陶,思维上受到启迪,能力上得到提高。 2、提问范围要广 课堂不能是教师与个别学生的对话。有时老师提出问题后,爱回答问题的同学可能会几次站起来发言,这样课堂就成了个别学生的舞台,长时间下来学生就会形成思维惰性:总有学生发言。这样大部分学生就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我所带的一个班级就有几个这样的学生,一提问,马上就有徐姗姗、高杨、苗雨晴、胡晨等几个同学主动发言了,而其他的同学则是又佩服又羡慕。每次都是这样。后来我就将全班学生分组,要求每组都要选派一个代表发言,而且在组与组之间进行评比;或者我提问之后随机抽取学号回答,这样使得所有的学生都必须积极思考。 3、提问要逐层深入 课堂上老师的提问不能一开始就难住学生,否则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后就很难再有思考的热情。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点,才能更好的展开讨论,有效学习。《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课堂提问要有坡度、深度,要逐层深入。比如在学习《祝福》一课,为了更好地理解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不仅祥林嫂深受其害,其他所有的人也是牺牲品),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祥林嫂的死与那些人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哪些人直接或间接地逼死了祥林嫂)”这样问过之后,学生很容易找到“鲁四老爷、婆婆、大伯、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