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日记》读后感:撒豆成兵 撒豆成兵 ——《威尼斯日记》读后感 孙逊 感觉还没看够,就读完了阿城的《威尼斯日记》。一时还想不出用什么恰当的词,来形容自己的感受,就蹦出了“撒豆成兵”。这是因为,作者的一言一行,都是文章;作者的一举一止,皆有故事。两个月的时间旅居威尼斯所写的,不是游记,而是包罗万象,颇有些佛家名句的味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01、博学的底蕴,厚积薄发,汩汩涌出 阿城很博学,得益于家庭的熏陶博览群书,再有就是复杂的经历和丰富的阅历。从诸子百家,到现代作家,莫有不知;由天文地理,至人文掌故,莫有不晓。 且看他轻描淡写的,对文学和哲学的评论。 “中国传统小说的精华,其实就是中国世俗精神。纯精神的东西,由诗承担了,小说则是随世俗一路下来,《红楼梦》是第一部引入诗的精神的世俗小说。” “讲哲学,庄子有散文,老子用韵文,孔子是对话体,两千年来,汉语里再也没有类似他们那样既讲形而上也讲形而下的好文章了。” 类似的词句,比比皆是。你会觉得,确实很有道理唉,好像也很简单嘛,但我怎么没想到呢。所以就像武侠小说里描述的那般,最普通不过的招式,但内力深厚者使出来,就雄浑无比得化腐朽为神奇,虽然看上去仿佛信手拈来一般平淡。 02、人生的智慧,自然而然,潺潺流淌 “好文章不必好句子连着好句子一路下去,要有傻句子笨句子似乎不通的句子,之后而来的好句子才似乎不费力气就好得不得了。人世亦如此,无时无刻不聪明会叫人厌烦。” “我对知识分子不是很重视,因为对知识分子的定义都可以用在其他的分子身上,例如独立见解,任何一个心智健全的人都会有独立见解。反之,许多恶习在自称知识分子的人身上第 1 页 共 3 页并不缺乏,例如狭隘、虚伪、自以为是、落井下石。所以我重视的是每个人对知识的运用,而非谁是知识分子。” 我一直觉得,文字,都是作者思想的体现,更是智慧的投影。近来这种感觉更甚,尤其是看本书几乎达到了顶峰。阿城幼年经历变故,又旅居国外多年,思想上早已成精,说话不会左顾右盼、欲言又止,因此文字也不吞吞吐吐,流畅得看着过瘾。 03、鲜明的个性,不经意间,棱角凸现 某篇日记,就两句话:“下午开始刮风,圣马可广场那些接吻的人,风使他们像在诀别。游客在风里都显得很严肃。”还有更短的,就一句:“□□□□,三年了。”上次在书里见到框框,还是贾平凹的《废都》,那是故作玄虚,这个则是被人工过滤了,但结合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