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六大问题与对策 教师:范雪峰 点击数:272 日期:2009-5-12 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就由我来讲解《有效教学》——《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这本书的第二板块“阅读教学”中的前六个问题。由于自己教学水平有限,且教学经验不足,在讲解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足,在这先敬请大家原谅。当然,我会尽全力把我所负责的部分和大家共同探讨,希望通过我的一些感悟与体会,大家都能够有所收获。在我备课的时候,曾经仔细阅读了《有效教学》这本书,发现其中所讲述的道理不是生硬的,深刻的,而是我们老师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会碰到的问题,也是时常困扰我们的一些现象。通过解读,我收获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共同探讨第一个问题。(一)老师的问题:是“桥”还是“墙”?长期以来,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我们在课堂上随时可以看见的是老师在不断地问,学生随着教师的问题在回答。在这一问一答间,老师似乎成了“问题先生”,而学生则成了“问题奴隶”。长此以往,我们的学生变得不敢提问题,不会提问题,偶尔有学生提问,也只是局限在对字、词理解上,极少有人提出有创造性的或引人深思的问题,学生跳不出老师思维的圈子,禁锢了自己的个性发展。上海静安区教育学院曾对 3 所小学、2 所中学和 1 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的课堂提问情况作过调查,结果显示,小学一至六年级 6 节语文课平均每节课教师提问 32.5 次,只有 1 名一年级学生向老师提出想尝试表演的要求。面对着这种现状我们不禁要思考:老师应该提什么样的问题?老师的提问目的是什么?作用是什么?老师的问题,到底是“桥”还是“墙”?教材中有这样一个案例(黄继光一文教学片断略)。面对这样的教学,面对教师这样的提问,我们不禁反思:这样的问题能够让学生真正理解文本内容吗?能够启发学生思维吗?二个问题的设计,我们可以看出,老师设计的问题留给学生的思考空间并不大,答案是昭然若揭。教师设计问题的根本就是为了完成“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课标中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老师这样的提问是根本完成不了这些任务的。 阅读是学生自我建构意义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按照这种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