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闻学:新媒体的报道、写作与编辑》读后感 我加入学校的一个新闻网站已经一年多了,这个月来读的理查德·克雷格《网络新闻学:新媒体的报道、写作与编辑》让我重新考虑了自己曾经做的、正在做的以及将要做的事。 作为记者,我该做什么。 首先是采访。曾经我觉得采访对我来说,只不过是去旁听一个会议、观看一场演出、观察一次展览之类的,总之就是把一个活动的全程从头到尾跟踪下来,记住其中发生的每一件事。因为写的不是人物访谈,所以我没必要采访人物。这是曾经的想法。 可是书中写道。“对于一名记者来说,经常与社区居民保持交流(不管是通过网络还是其他方式)是形成报道思路、获得信息的一个重要环节。""想当一名好记者,你不可能把自己封闭起来。” 我还记得自己选择新闻专业的初衷就是希望能与更多的人打交道,可是在真正着手写作新闻的时候,我对与陌生人交流产生巨大的恐惧,于是我写的新闻中,引语仅限于“某某领导在会上表示""”。过了一段时间,由于担心主编认为我的采写质量太差,于是假装自己是“某同学”,接着写“在观看演出后表示""”。这样的做法只是在文章表面化了些妆,本质上我还是没有迈出步伐去和别人交流。再到后来,人物信息模糊的“某同学”被指不符合新闻真实性的要求,我不得不在每次活动结束前,花五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去选定采访对象,想好采访问题,还有深呼吸。总结起来,至此,我出去采访他人始终是被迫的,不是自愿的。 被迫去进行采访的后果就是,采集到的信息十分有限,十分浅显,而且我和采访对象的交流一般不超过 5 分钟。我一直觉得这只是我的性格问题,和对新闻的不负责扯不上关系。直到看到书上的一段话:“有时候,你做最后三四次采访似乎就是仅仅为了得到可以援引的话。只要你得到了有用的引语就行第 1 页 共 5 页了,你并不真正关心采访对象在说什么。因为你不过是需要这些人的名誉、社会地位以及可以从他们那里引用过来的话而已。每个人都知道我们是这么做的——甚至最优秀的记者也是这么做的。这不是什么天大的秘密,也没有什么不道德的。但这是一种功利主义的做法,它不会让你的网络新闻报道产生应有的深度。”功利主义,这个词还是挺刺伤我的。 我现在反思起自己的采访,觉得我做的实在是太少了。先是选定采访对象,很多记者在做新闻的时候都要对采访对象进行一番精挑细选,然后再大费周折地去取得对方的联系方式。可是对于我,由于采写的都是会议、演出之类的硬新闻,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