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境界》教案教学目标: 1.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明白在做平常事情的时候也应有精神追求的道理,努力使自己从一个自然的人变为一个有道德境界的人。 2.大概了解中国哲学的一些特点,如它既是人世的也是出世的,它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教学重难点: 1.联系现实生活解读人生的四种境界。 2.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深化并丰富对“人生境界”的认识。教学安排:1 课时教学步骤: 一、学生默读全文 二、归纳提要 1.请找出全文的主旨句。本文主要是讲中国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首段的第二句便是主旨句。2、请理清全文的段落层次。第 2 自然段至第 7 自然段讲人生的四种境界。第 8 自然段至第 11 自然段具体阐述中国哲学是如何帮助人提高人生境界的。第 12 自然段指出中国哲学既人世又出世的特点,它对未来的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3、请说明全文的结构特点。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文为“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三、重点解读1、关于四境界的理解 结合你对四境界的理解,谈谈你对下面文字的认识。 A、“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识天工,安知帝力?”“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帝之则:自然法则或社会法则) B、“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C、“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吗冰河入梦来。” D、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切恶乎待哉? 明确:A 句反映了古人尽管遵循自然法则,但不知不识这些法则,对这些法则无觉解,其境界属于自然境界。B 句以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为读书目的,其动机是利已的,其境界是功利境界。C 句表现了作者不以己悲,岁年老体衰仍不忘驰骋疆场收复失地的爱国主义情怀,其是道德境界。D 句顺应万物本性,达到物我一体,其境界是天地境界。2、如何理解“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这句话?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自然的产物,没有受过道德教育、哲学教育,就处在自然境界、功利境界。所谓“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意思是没有受过教育就如此的人。所谓“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意思就是把贤人、圣人作为自我修养的目标,应该不断提高精神境界,成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 3、“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