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自律心得:驻守清本 ——王伟 为了深入推进中心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全面加强中心廉政文化建设,中心纪委组织开展了 2018 年安标国家中心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周活动。通过学习党规党纪及集团公司党委、纪委有关文件精神、参加专题党课、观看反腐倡廉警示教育专题片、参观党风廉政教育基地等活动形式,我坚定了“初心守廉、自律守法”的党员意识,明确了忠诚老实、清正廉洁的价值追求,建立了克己奉公,勇于担当的理想信念。 借此机会,把自己的学习体会表达出来,有不当、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同志们批判指正。 一、淡泊明志,俭以养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十八大以来,习总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中华民族有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淡泊明志,俭以养德”正是沉淀下来的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诸葛亮在《诫子书》的开篇便谆谆告诫他的子弟,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也就是要保持清心寡欲,以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我认为这种要寡的“欲”是私欲,是功利之欲,是为所欲为。《诫子书》中还有这样两句话:“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其大意是: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显然,“淡泊”、“宁静”是“明志”、“致远”的必要条件,而“明志”、“致远”则是“淡泊”、“宁静”的最终目标。诸葛亮在“书”中强调:“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就是说,立志于学、静心求学是手段和过程;养成学问、增长才干才是目的。《诫子书》所谈之养心修身学问是有明确的终极指向的,那就是“接世”——为世所用,有用于世。就是对国家、对社会有所益处。“躬耕于南阳,苟全生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第 1 页 共 3 页可谓“淡泊”、“宁静”之极。然而,其心忧国家,有澄清天下之志,并为此做了长期的不懈努力又充分体现了其对“致远”之执着。这就是诸葛亮的“明志”、“致远”所要告诉我们的全部意义。 在观看警示片《为了政治生态的海晏河清》时,我被很多“落马”党员干部严密的逻辑思维和调理的表达水平所折服,同时也深深的为他们感到惋惜。在谈到违法乱纪的心路历程时,有两个说法让我记忆犹新:一个是“我感觉组织抛弃了我,我要找个靠山”;一个是“逢年过节收到别人的礼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