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蝴蝶》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文本的研读,能够从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上去分析和欣赏小说。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探究、讨论、交流,提高对小小说的鉴赏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体味小说创造的悲剧美,激发学生对人间深情的珍视,进而激发学生对文本研读的兴趣。教学重点:在范读、诵读、精读的基础上,欣赏体味作品创造的悲剧意境之美。教学难点:领会小小说的构思技巧;理解作者把樱子比做永远的蝴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泰戈尔在《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这本书中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星星之间没有交汇的轨迹,而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这个亘古而长青的爱情话题,一直都是文人创作的源泉、灵感。今天,我们就一同来欣赏著名的台湾短篇小说家陈启佑先生的小小说《永远的蝴蝶》。二、作品介绍:《永远的蝴蝶》选自《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成》。荣获台湾短篇小说大奖赛第一名。三、听读课文,初步感知1、说出文章中的环境、人物、故事内容[提示]:1、环境:春日、雨夜 人物:“我”和樱子 故事内容:樱子因帮“我”寄信而遭遇车祸2、抒写自己听后的感受(提示:①一个春日的雨夜,恋人樱子因为帮我过街寄信而遭不幸的事。②作者对恋人浓重的爱,深沉的眷恋——通过悲剧性情节使读者感受审美的愉悦,即所谓的悲剧美)3、学生根据雨天、樱子、信、蝴蝶等四个词,结合全文内容,写一段话,不少于 30字。师生交流四、精读课文,分组讨论交流四个问题。1、小说如何塑造“樱子”这一人物的?2、作者为什么把“樱子”比做“蝴蝶”?3、在作者的笔下,“雨”有什么变化?它的变化与作者情感有什么关系?4、文中有一些看似矛盾的话,如“虽然是春天,好像已是深秋了”,请找出两三句,并体会这样写的作用。共同讨论:小说由寄信而开始,“信”是小说的情节线索,为什么小说开始只字不提信的内容,而在最后才点出信的内容?明确:年轻、温柔、冰雪聪明的樱子死了,在新婚前夕如蝴蝶般飘落了,使作1者痛悔不已,令读者唏嘘不绝。前面营造的浓厚的悲剧气氛与结尾的幸福感的急遽转换造成了读者的心理落差,让读者产生无限伤感,也使读者获得了审美愉悦即所谓的悲剧美。小说于高潮处戛然而止,言已尽而情未了,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教师小结:即将结婚的情人突遭不测,悲痛之情是可以想象的,但作者并不直接描写血肉横飞的场惨状,也没有痛不欲生的呼喊,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幅既沉重而又具有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