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作用的早期研究》心得体会 XX 县区高级中学 光合作用的早期研究心得体会 XX 县区高级中学谢文娟 我作为一名刚参加工作的新生物教师,对生物教学上没有多少经验,在学校的新聘教师汇报课上,讲了中图版《分子与细胞》第三单元细胞的新陈代谢第二章第三节光能的捕获与利用的第一节内容:光合作用的早期研究。在我感觉这一节课比较难讲,所以讲课时可能有很多地方没有处理好,再搜集了些资料,请教了学校的有经验的老教师,讲一讲对这节课的认识。 对于这一节课的内容,课标上要求,能说出人们对光合作用的认识过程,体验生物科学发现历程,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科学家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过程的材料,理解科学与技术相互支持与相互作用的关系。 所以说,这节课的知识要求并不是很高,主要是要求学生要能够体会科学家设计实验的思想,要明白每一个实验能得到的结论,并且尝试自己重现实验,或者设计实验。 这节课很有趣,因为实验很生动而且很吸引,但是要从有趣的实验中获得知识对于平行班的学生可能相对较难,尤其是资料四和资料五。所以对这节课就要很好的处理来达到预期的目的。 教材中安排的顺序是按照时间顺序先给出五个资料,并附有相关的图。资料后面给出了五个分析讨论题,如果将三和四互换,讨论题的顺序就与资料的顺序一致。 那么此时就要考虑了,到底应该让学生整个资料看完,然后对这五个分析讨论题进行讨论,还是每看一个资料就讨论题呢。 我认为,对于底子相对薄弱的同学应该选择后者。每看一个资料,就应该分析讨论相应的题。 第 1 页 共 3 页 如果把这五个资料笼统的给学生,让他们吃透,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因为资料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他们可能只注重于前两个或者前三个资料,而给后两个较难的资料就只分配了很少的时间。更有甚者,可能有“老虎吃天,无处下爪”的感觉。这样,可能课堂讨论就会陷入僵局,造成教学效果较差,或者根本没有效 果。 所以要分开讨论,而且要降低难度,把很难的问题分解为简单的问题,层层递进。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还能达到教学效果。 这里给出我认为较好的几个问题。 [资料 1]: 1.实验前后柳苗和干土的重量有何变化。实验结论是否支持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2.从海尔蒙特的实验中可得到什么结论。 3.海尔蒙特的实验结论是否科学。为什么。 [资料 2]: 1.请同学们试着描述该实验过程,并思考实验遵循了什么原则。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