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明末清初是中国封建社会大动荡的时代。政治、经济的巨大变动,有力地推动了思想领域的发展,思想和学术领域出现了进步的实学思潮。他们以批判的、求实的精神,抒发了深刻而新颖的社会政治观点、哲学观点、历史观点,同时也提出了别开生面的具有进步意义的教育观点,对于传统的理学教育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提出了经世致用的实学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思想史上有重大意义。王夫之、颜元是实学思潮的代表性人物,从他们的思想主张中,可以看到实学思潮的基本特点和内容,以及他们反对传统理学教育,建立改良的、具有初步民主思想的新教育的要求。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学者称其为船山先生。自幼“颖悟过人”,习读“五经”,广泛阅读古代哲学和史学书籍。14 岁中秀才,24 岁中举人。青年时代他以“东林”、“复社”为楷模组织了“匡社”,曾举兵起义。阻止清兵南下。失败后,投身于桂王的南明政权任翰林院庶吉士。嗣后,辞职返家,坚持反清。33 岁起流居湘西,与瑶民混居,以授徒讲学和从事著述为业。57 岁,迁徙在湘西蒸左石船山,筑茅舍而居,名“湘西草堂”。在这里十七年如一日,热心教育生徒,奋笔疾书,写下了许多不朽著作。现存《船山遗书》共72 种,258 卷。与哲学、教育和政治有关的著作有《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四书大全说》《张子正蒙注》、《黄书》、《噩梦》等。 王夫之是我国 17 世纪的一位伟大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许多唯物主义教育观点,在人性论、理欲关系、知行关系、学思关系等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上,对理学教育进行了批判,同时提出了自己的卓越见解。他的教育思想在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人性论和教育作用 王夫之关于人性的观点,有其特点。在中国思想史上,自先秦诸子至宋明博儒,都局限在性的善、恶方面;而王夫之则主张人性是后天学习而成的,是“日生则日成”、“继善成性”的。 王夫之认为,人性是一种人类所具有的潜在的发展能力,即所谓“气禀”。这种能力在生活环境变化过程中,通过“新故相推”而发展,因此人性是“屡移而异”,“未成可成,已成可革”的。人性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日生日成”以至于善的。 王夫之认为“习”在人性形成、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他说:“孟子言性,孔子言习。性者天道,习者人道。《鲁论》二十篇皆言习。故曰:‘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已失之习,而欲求之性,虽见性且不能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