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时 教 案第 一 单元 课题 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 第 6 课时 总第 个教案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11——12 页。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列式解决这类实际问题。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教学重难点:初步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列式解决这类实际问题。教学准备:例题情境图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出示例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提问:你从图上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要求什么问题?怎样求呢?2.引入课题:解决实际问题。二、交流共享。【学情预判】这节课内容是用连除的问题解决的实际问题,这是上学期学习的连乘计算的实际问题的逆解题,学生一种方法应该能够理解掌握,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要通过交流弄清每种算法的问题有点难度。【后教预设】1.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小组讨论。2.交流汇报。可能出现如下解法:(1)先算每个书架平均放多少本。224÷2=112(本) 112÷4=28(本)提问:第一步是根据哪两个已知条件来求的?第二步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来求的?(2)先算两个书架一共有多少层。4×2=8(层) 224÷8=28(本)提问:第一步是根据哪两个已知条件来求的?(每个书架有 4 层和有两个书架)第二步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来求的?(一共有 224 本书和共放在几层里)3.讨论比较。提问:这两种思考方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不同点:第一步求的不一样。第一步用的计算方法不一样。相同点:第二课 时 教 案步都是用的除法,都可以求出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三、反馈完善。1.做“想想做做”第 1 题。先让学生观察图片,了解图中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再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交流。要求说说每种解法第一步求的是什么?根据哪两个已知条件来求的?2.做“想想做做”第 2 题。联系生活实际,出示一个药瓶,通过投影放大显示药瓶上的相关信息。提问:这瓶药可以吃多少天?让学生先讨论这些信息的含义,再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交流汇报。3.做“想想做做”第 3 题。出示题图,让学生观察思考,独立解答。提示图中的隐藏已知条件“有两个小朋友”。反馈交流。4.做“想想做做”第 4 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反馈。5.做“想想做做”第 5、6、7 题。 学生独立理解题意,列式解答后集体交流,说说解题思路。6.做“想想做做”思考题。四、全课总结1.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2.课堂作业:《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