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里,图形与几何领域关于测量的教学,是从长度开始的。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千米、米、分米、厘米和毫米,本单元只教学厘米和米。这是因为二年级学生的身边,许多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或米计量,他们暂时还没有能力用千米为单位计量较长的长度,或者用毫米为单位进行比较精密的测量。五个常用的长度单位中,厘米和米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本单元认识厘米和米,要知道 1 厘米、1 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建立 1 厘米和 1 米的长度观念,能够用这两个单位计量线段的长度,测量物体边的长度。全单元编排五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段落例题教学内容练习编排线段厘米米例 1 线段的图形和主要特点例 21 厘米的实际长度例 3 用厘米为单位测量长度例 4 画整厘米长的线段例 51 米的实际长度,用米为单位测量长度练习十主要练习厘米和米的知识,用厘米或米为单位的测量,解决有关长度的实际问题 。1. 教学线段,让学生感知它的特点,认识它的图形,形成线段的表象。长度是线段的属性,线段的长度可以测量。日常生活中测量物体的长度,要把物体有关的边看成线段,通过测量线段的长度,得到物体的长度。所以,本单元从教学线段开始。几何学里的“点”“线”“面”“体”是十分抽象的概念,反映了客观世界和现实生活里许多物体或现象在数与形方面的本质特点。抽象的概念既源于现实,又高于事实。从具体到抽象,再回归具体,是人们形成数学概念的一般过程。数学里,教学线段的概念通常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先让学生认识直线,然后在直线的基础上定义线段:直线上两点之间的一段称为线段。另一条是直观感知:把一条线拉直,两手之间的线称为线段。教材考虑到直线是无限长的“直的线”,儿童认识直线,体会其无限长很不容易。先认识直线,再认识线段不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所以,采用后一条线索教学线段的特点。例 1 教学线段的概念,设计成这样的线索:在现实的情境里引出线段,并用图形表示,初步感知线段→把物体的直的边、折纸得到的折痕等看成线段,体会线段有长有短,初步形成线段的表象→利用直尺画线段,进一步体验线段的特点。(1) 在现实的情境里引出线段,并用图形表示,初步感知线段。“直”是线段的显著特征,“有两端”是线段的重要特点。认识线段要知道它是直的线,有两个端点。例题的图画里,一根线任意放在桌上是弯曲的,用手捏住线的两端把它拉紧,它就“直”了。联系这个现象,教材用描述性的语言指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