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阳公言,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余亦谓唐无文章,惟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序》一篇而已。”这篇文章到底有怎样的魅力让苏轼给出如此之高的评价呢?这篇文章到底有怎样的魅力让苏轼给出如此之高的评价呢?苏轼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苏轼曾说过这样一句话:送李愿归盘谷序送李愿归盘谷序 1 、掌握文中相关的字词及句式。 2 、了解序文的特点。 3 、理解韩愈当时的失意心理。 教学目标 《送李愿归盘谷序》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那时,韩愈三十五岁,正在京师赋闲。在这之前,他依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在徐州任推官。他常直言批评其上级和知己张建封的某些作法,可能不为张见容,愤然离去,等候新的调任 ( 后授四门博士 ) 。这是他在仕途上的一次不小的失意。《送李愿归盘谷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这时的心情。背景介绍背景介绍(一)盘谷:原称盘古,即传说中开天辟地的盘古。他在一个混沌的大鸡蛋里孕育成人,出世以后,开天辟地,造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风雨雷电、六畜树木、花草虫鱼、人类生灵等等。后人为了纪念盘古开天辟地的功绩,就在盘古出世的太行山上修建了盘古寺。后因音讹,传成了盘谷寺。据考, 盘谷寺始建于南朝齐建元元年( 公元 479 年 ) ,经唐朝扩建以后,成为一处知名胜地。此说与韩愈文对盘谷的释义有所不同。盘谷 这篇序是送别李愿回盘谷的。 李愿:韩愈好友,生平不详。隐居于盘谷,号盘谷子。 这篇序把盘谷这一地名写在题目上用意是强调李愿的去处。本文一开头就从盘谷地名写起,跟题目用意一致。 解题预习反馈 预习反馈1 、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译文:这就是受到皇帝的知遇,在当世掌握了很大权力的大丈夫的所作所为啊!我并非厌恶这些而躲开的,这是命中注定的不能侥幸得到啊!2 、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译文:这就是不得意,不得志的人的所作所为,我就是这样做的。3 、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译文:触犯了刑法而受到诛杀。希冀着获得非分名利的微弱机会,直到老死才罢休。梳 理 探 究• 请试着理一理本文的思路。请试着理一理本文的思路。• 首先简要介绍盘古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状况。首先简要介绍盘古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状况。• 接着记述了李愿的一番话,描绘了三种不同的人接着记述了李愿的一番话,描绘了三种不同的人物形象,表达了李愿的褒贬。物形象,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