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历史在我们这代人身上形成过一段空白,而正是这 段 空 白 成 为 我 一 直 努 力 追 寻 的 理由。”一个追寻者的步履千 年 古 镇石港,渔歌唱晚,物阜民丰。这个凤凰的栖息之所,这片南宋名臣文天祥的迟滞之地,她自古以来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戏迷、诗迷、花迷、书法迷……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人。故乡深厚的人文滋养了本文的主人公凌宗伟,使他保持了对文化的追寻,对精神的追寻,对教育的执著。 凌宗伟是在十年动乱中度过自己的中小学时代的,和所有不幸而又幸运的人们一样,在恢复高考的第一年,他考取了中师。虽说是进了学堂,却没有一本像样的教材,即使有也是老师们编写的讲义。学校开设了古代文学和古代汉语课,没有教材,他便如书虫一般四处搜寻,偶尔在书市上发现一两本教学参考书就如获至宝,若是看到报刊杂志或文革前出版的书籍中有关于古代汉语知识的文章更是全文笔录。两年下来,他所抄写的古代汉语知识文稿竟有尺余高,同学们都戏称他“夫子”。毕业后,原本以为会去小学执教的他被分配到了石南初中,这令他颇感庆幸,兴奋之余他更坚定了干好教育事业的信心。石南初中离石港镇仅 8 里地,凌宗伟却很少回家,而是将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来研读教材,设计教案和背诵教案上。他给自己定下这样一条规矩:凡文言文教材都要背诵,做到进教室上课不带教材,不带教案。三年下来,教材上的文言文他背得烂熟。 随着教龄的增加,教学经验的不断丰富,凌宗伟上公开课和参加教学比武的机会多了。为了将公开课上好,每次开课前他常常是通宵达旦地研究教材,编写教案。为使每一次公开课既能保持自己的风格,又能给人眼睛一亮的感觉,教案写好后他每每都要请同事提提意见,并主动向经验丰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特别是向他的老师陈有明先生请教。一次,县里推荐他在南通市钱梦龙教学艺术研究会年会上上汇报课,陈有明先生告诫他:学钱梦龙,不在于学其形,而要学其神,学他的教学思想,学他的教学机智,万不能丧失个性,成为钱梦龙的翻版。陈先生的这番告诫虽是寥寥数语,却一直指引着他走到今天。那堂课,钱梦龙用“功底深厚,备课精细”八个字予以了高度概括。而今他回想起来一切都历历在目,他对先生的感激之情难以释怀。 重要的是学力。在个人成长的道路上,凌宗伟始终致力于提高自己,充实自己。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在县里组织的一次教学基本功比武上,他虽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评课、备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