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读《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有感VIP免费

读《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有感_第1页
1/4
读《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有感_第2页
2/4
读《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有感_第3页
3/4
读《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有感 读书笔记 ——读《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有感 阿尔图尔·叔本华(1788——1860),19 世纪德国哲学家,出生于但泽(今波兰)一个世代为商的家庭。早年在法国受教,后随父母游历英国、瑞士和澳大利亚,1809 年进入哥亭根大学学医,后改学哲学。1811 年转入柏林大学,1814 年获耶拿大学博士学位。1822 年被聘为柏林大学讲师,又因与黑格尔竞争惨败而离开讲坛,靠父亲遗产过离群索居的生活,死于法兰克福,终年七十二岁。 亚洲的哲学和佛教是叔本华哲学思想的主要来源之一,有个故事说他曾购得一尊佛像,像爱护眼珠一样爱护它,将其视为镇家之宝。有一次女管家用抹布揩拭佛像的灰尘,叔本华大发雷霆,差一点没将女管家打发回家。可见叔本华对佛教的推崇。他研究过印度哲学,认为科学和哲学在意志领域已达到了极限,只有依靠神秘的洞察,才能领悟意志的本性;只有以禁欲为起点,尔后忘我,最后忘掉一切,进入空幻境界,才能超脱生存意志及其一切烦恼。同时叔本华也深受柏拉图、康德、费希特等人思想的影响。 他在《论生命悲剧哲学》中不只一次提到人们之间要保持距离,甚至认为人与社会之间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倘若你这么做了,就不会与他人有过于密切的联系和交往,却又显得似乎生活在他们中间”。“社会恰如一团熊熊烈火,聪明人因与之保持适当的距离而得以取暖;傻瓜则不是因靠得太近被灼伤,就是抱怨火的灼烫而逃逸,以至于孤零零地忍受严寒的煎熬”。叔本华有这样的观点是源自少年做学者的愿望,他清楚做学问是需要远离尘世,六根清净以达思想升华。对于他这种崇尚独处的态度,我的理解是:首先距离产生美,与人相处,的确应保证自己和他人各自的私人空间,过于亲密不利于友谊的长久维系;同样,一个人在社会中行走,也应做到能容得进,能抽得出。倘若整日疲于应酬,没有时间静心思考,就容易在喧嚣中迷失自我。但是如果以保持距离为由而拒绝与他人和社第 1 页 共 4 页会接触,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尤其在当今这个全球化凸显的时代,开放与交流已成为一个人不可或缺的一种品质,谁要是封闭自己,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选择落后。我们不可能脱离社会去找寻桃花源般的闲淡,那种“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做法于今天是会被人耻笑的。那么,怎样才能把握这个度,让自己既不与社会相脱离又能保证独处的空间。我想叔本华至少指出了一点,那就是保持思想的独立与差异,不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人云亦云,始终...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读《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有感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