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钟的悲哀》读后感 《十分钟的悲哀》讲述的是德国国家发展银行在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向法院申请破产十分钟后,向其即将冻结的帐户,转入 3 亿欧元的事。 这是发生在 2008 年 9 月 15 日的一件真实故事,看了这十一名相关人员在这十分钟内的表现,我觉得:德国人真傻,德国是发达国家,不仅技术发达,资讯也发达,办事效率也高,出现这样的事真是可笑,这也就是德国人死板教条所致,在我们中国绝对不会出现。我国虽然是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也才三十多年,但我们的商人商业意识发达,精通人情事故,不该付的钱绝对不会付,该付的也是推三拖四,不到万不得已不会付的,遇到这种情况更不会付。德国人含蓄,不推卸责任,只讲自己干什么或没有接到指令,不会把责任推给别人。从涉及到的所有人物看,有这样三种不同的人:一是不负责任的人。以国际业务部经理克鲁克、副经理伊梅尔曼为代表,克鲁克在上班时间,占用办公电话安排私事,且长时间占用,致使董事长秘书联系不上他。二是履职但没尽责的人。像负责处理与雷曼兄弟公司业务的高级经理希特霍芬、文员施特鲁克、董事会秘书史里芬等,希特霍芬认为我把工作布置了,没有及时反馈我,施特鲁克呢。得知雷曼兄弟公司出事了,但不管通过什么方式没有把情况及时报告给上司,或许一个电话就止住这场悲剧,但他没做到;三是死搬教条的人。像首席执行官施罗德、董事长保卢斯、结算部的吕克、曼斯坦因,只知道按程序、走流程,没有风险报告就没有改变决策依据,没有经过董事会也不能随便变更决定,试想,就是走这些程序,十分钟能完成吗。要按照这种做法,医院遇到极重病人,要一切按部就班,先交钱,后看病,可能病人早已不治身亡了。 在我们的现实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以下四种人:一是“传声筒”:上传下达,布置了事,至于结果、过程,只要领导不问,从不主动汇报;二是“专家”:只知道站在本部门、本岗位的角度,只怕自己承担责任,至于工作能不能做,运行情况如何,与我无关;三是“机器人”:只知道照本宣科,不注重第 1 页 共 2 页生产实际情况,没有很好地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四是“评论家”。别人做什么总是左挑鼻子右挑眼,对的不讲,只找毛病,好像自己从来没有错。 德国银行教训告诫我们,要牢固树立五种责任意识。一是做好本职更要胸怀大局。每个人的本职工作都是为大局服务的,当本职工作与大局发生冲突时,一定要服从大局,更不能为了部门利益影响大局。对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