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舟曲》有感 文|绿杨晓寒 手捧一卷《舟曲》,读了又读,颇多感触。 这是一期“花开舟曲”的征文专刊。虽为内部刊物,阅读之后,你会深切感受到它确实是一份高品质的刊物。原以为,舟曲这个曾经的蛮荒之地,尽管在近几年,尤其是泥石流之后,借助国家的援助和扶贫政策,无论在市容市貌,或经济民生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毕竟弹丸之地,诗人作家想必寥寥无几。楹联文化县,是否只是几位鹤发童颜的书法家撑撑门面。翻阅杂志,颇感意外,舟曲竞也有如此强大的作家阵容。那一章章楹联词赋严谨而工整,气势之恢宏,铿锵之有力,令人振奋;一首首诗作寓意深远,耐人寻味;一篇篇散文如行云流水,如喁喁细语,令人拍案叫绝。我的心情久不能平静,也嘲笑自己的孤陋寡闻。 原以为,自己也有几分文采。看到征文启事总想跃跃欲试。尽管十多年也没有动过笔墨,尽管劳作的手指难以握住钢笔,尽管连一些常用字也会忘记。但想到,十多年前也曾通过自学拿到兰大颁发的“汉语言文学”毕业证,也曾写几首小诗在工厂举办的晚会上朗诵而受到工友们的称赞。由此,我又添了一份自信。于是,查找资料精心准备。原以为,每日踩着舟曲的热土,饮着舟曲的甘泉,享受着舟曲的免费阳光。也曾无数次爬山涉水,无数次穿越乡镇。一处处铁艺建设,一道道攀崖而上的灌溉管道旁,无不浮现着我劳作的身影。但到了写作时,却感觉无从下笔,原来自己对脚下这片土地的认识只是一些浮光掠影。尽管这样,几日后,一篇近三千字的散文和一首诗歌终于画上了句号。读了几遍,感觉除了有些空洞外,还真有点洋洋洒洒的味道。今日,再读那篇落选的散文,才感觉,虽经刻意雕琢终难免斧凿之痕,苦思冥想终难脱闭门造车、走马观花之印迹。如此结果,本在情理之中,我不止汗颜,更有欣喜:舟曲,人杰地灵,这不再只是一句修饰语,不再只是写在稿纸上的华美之词。 舟曲不仅有冰鼎等一些名声斐然的老作家,更有曲桑卓玛、第 1 页 共 2 页燕子等一批才情并茂的青年才俊。他(她)们不愧为我县文化的领军人物。他(她)们娴熟的文笔令人叹服,信手拈来的,皆为华章。自感,既使再苦心研习若干年,也难望其项背矣。 后来又在网络上有幸读到几篇主编的散文,每一章都堪称典范,那篇《繁花如梦望江南》更应成为传世之作。我坚信文如其人,《山居》中被她称道的林徽因的影子无不闪烁于其身上,除了这位民国才女,还有谁能与之相媲美。 正如冰鼎先生所说,文学也有“远近高低各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