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领袖的读后感——《甘地自传》 在这个十一假期,我阅读了《甘地自传》。它讲述了一个腼腆内向,早年因学习困难而辍学,后因谋求生路远赴他国求学,归国后又就业困难,靠家人帮助才勉强执业的青年,终被称为“圣雄”,视为亿万人的“国父”的过程。 甘地出生在一个传统宗教的家庭中,虽然甘地从出生起便是个毗湿奴信徒,但他小时候并不信仰宗教,他只是一个生性内向腼腆,又成绩糟糕的平凡孩子,还做过一些离经叛道的事情。但在英国留学学习法律以及之后长久一段时期中,他开始了素食。甘地最初素食,是因为他的家族信奉的宗教要求人们素食。他少年时期出于自己的好奇和别人的怂恿,偷吃了几次荤食。外出求学时,为了让母亲相信他不会沾染宗教禁止的坏习惯,他发了誓言一定素食并且不近女色。自誓言之后,他确实没有吃过肉、蛋、奶等荤食,即使在他病危需要营养品时,也不曾违背他的誓言。 从他所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中,我们便可以看到这位领袖的伟大。“人作为动物是残暴的,而作为精神存在是非暴力的,他一 8 旦在精神上觉醒就不能够再使用暴力”。这是甘地的认知,也是信念。他试图用自己的道德与善良,来感化每一个人,他孜孜不倦地想求世界和平,倡导人们怀着谦卑和感恩的心,而“不合作”,反对一切种族歧视,反对英帝国不合理的统治,这些来自于神性的道德,也来自于理性的思考。而且他不是高喊理论旗帜的学者,而是把想法融合在行动中的行动派。他联合纳达尔的印度同胞,他建立托尔斯泰农场,他创立自主粗布纺织,他对同胞的爱护体现在积极的行动中。 有人说,一个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而对于甘地来说,它的自律与他将自己的思想体现在自己每时每刻的行动中的这种品质,成就了他,是他最终带领印度脱离了被殖民的命运。最后,以一句书中的话作为结尾:“想要世界变成什么,你先要变成什么,这才是你能带来的改变。” 第二篇:《甘地传》读后感 600 字《甘地传》读后感 600第 1 页 共 8 页字 原创:杨梨 泰戈尔所封的"圣雄",罗曼罗兰的挚友,托尔斯泰公开信中的印度人,丘吉尔的死对头,"一言不合"就绝食的干瘦老头,比原子弹还腻害的心灵武器——甘地。 他并不完美,为这自己的不完美所以更能明白人性,他是圣人,也是政治家,他懂手段,是个"机灵鬼",但是这些天赋与能力,毅力与勇气,都用在他所坚持的理论与牵系的民众身上。理论甚至都是其次,祖国人民的幸福才是他用生命搏斗的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