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屠呦呦读后感心得VIP免费

屠呦呦读后感心得_第1页
1/6
屠呦呦读后感心得_第2页
2/6
屠呦呦读后感心得_第3页
3/6
屠呦呦读后感心得 屠呦呦读后感篇一: ——中医文化的发展 屠呦呦肯定是现下最受关注的科学家了。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 10 月 5 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 201x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屠哟哟获奖“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生命。” 也许在中国人内心深处,有一个挥之不去的诺贝尔奖情结。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让人欢欣鼓舞的同时,也稍有遗憾,中国大陆何时才能获得诺贝尔科学奖。屠呦呦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者,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消息传来,全球华人无不振奋。这让中国科技界看到了更大的希望。 但发现青蒿素被贴上了“成果诞生于 70 年代”的标签,又恰好是在存有阶级性的“笼罩着阴云”的 70 年代的背景下。 毛泽东曾落笔,“天连五领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足以见得,在革命抗战的年代,“疟疾”已是影响中华民族百姓健康的大病。青蒿素强大的诞生背景很难让一个接受过中国近代史教育的中国人想起心酸的血泪史。这首《送瘟神》赤裸裸的揭示出这种病早年为人们带来的危害。然而我认为,这也从侧面证实了“诺奖风向标”绝不仅仅是屠呦呦个人荣誉的产物,而是特定历史及人们生活环境下,科学精神普及大众所带来的巨大前进力量,是科学前沿的必然走向。 据悉,屠呦呦团队在历经 190 次左右的失败后,以沸点较低的乙醚作为提取物,图去出成功率达 100%抗疟药物青蒿素。这一最后的成果研究自 1967 年,毛泽东与周恩来下令开启“523”项目时遍已初现原形了。中国全方位动用人才、设备、资金、理论知识和技术资源,在科学团队夜以继日的努力下,最终完成了青蒿的提取,在科学家们的通力配合下合成了这一并不昂贵又有效的抗疟药物。 第 1 页 共 6 页 追寻青蒿素的来历,早在 1700 年前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就有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而屠呦呦的研究正是藉于这一典籍,所以,对于中医这 一中华文化的传统经典据此以正视听,不应再存质疑。 1953 年 12 月,毛泽东在听取卫生部副部长贺诚汇报工作时,给予中医高度评价:“我们中国如果说有东西贡献全世界,我看中医是一项。我们的西医少,广大人民迫切需要,在目前是依靠中医。对中医的团结要加强,对中西医要有正确的认识。” 就个人而言,作为一个中国人,从小喝着中药罐...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屠呦呦读后感心得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