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读后感 3 篇 做"林震"式组工干部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读后感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真实的笔调给我们展现了在当时那个时代背景下区委组织部几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刘世吾,他是组织部主要负责人,工作能力强,"一下决心,就可以把工作做得很出色。"但对生活的无奈与厌倦使他有着可怕的冷漠与麻木的心态和病症。 韩常新,职位不高,却"比领导干部还象领导干部".常常"迅速地提高到原则上分析问题和指示别人".工作作风浮夸,脱离群众,追求数字结果,不注重过程,写起文章来会用几个无所不包的概念,却被人视为"能干稳重". 赵文慧,初入社会时,对工作和生活充满信心,但在环境的大染缸里慢慢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和热情。 林震,有个性,有理想、有抱负,有激情,作风踏实,单纯好学,"对于党工作者生活,充满了神圣憧憬".虽然工作遇到挫折时曾有过惶惑,但没有退却,"越是有重重的困难越觉得是发挥战斗精神的时候".尽管被领导否定,但依然坚持自己的做事原则,"人要在斗争中使自己变正确,而不能等到正确了才去作斗争。"因擅自同意召集座谈会时遭受批评时提出:"但是我不明白为什么我们不但不去主动了解群众的意见,反而制止基层这样作","掌握了而不去解决,这正是最痛心的。党章上规定着,我们党员应该向一切违反党的利益的现象作斗争".在讨论麻袋厂问题的区委常委会上,他勇敢地站出来,提出一个人们需要深思的问题:"王清泉个人是作了处理,但是如何保证不再有第二、第三个王清泉出现呢。"并掷地有声地表示:"党是人民的、阶级的心脏,我们不能容忍心脏上有灰尘,就不能容忍党的机关的缺点。"批判道:"老韩同志知道缺点的存在是规律,但他不知道克服缺点前进更是规律。老韩同志和刘部长,就是抱住了头一个规律,因而对各种严重的缺点采取了容忍乃至麻木的态度。"林震这种敢于坚持自己,勇于对错误叫板的精神很值得我们每一个年轻人学习。 第 1 页 共 5 页 时代需要林震这种人。林震的激情与激进,让赵慧文这种有良知的青年找到前进的力量和生活的温暖,让韩常新这种投巧主义者无地自容,让刘世吾这种有些丧失斗志的领导干部重新思考事业和岗位的价值。林震这种人多了,我们的党政机关才更"干净",人民群众更拥护党,社会会更和谐。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林震的激情。认识到现实与理想的距离,不应接受现实麻木生活,而应努力使现实靠近理想。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读后感 (二) 小说直接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