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轼传》有感 不知谁人曾经说过。上帝像精明的生意人,给你一份天才,就搭配几倍于天才的苦难。不知是不是苏轼太过于天才,连上帝也要在他的命运里刺上普通人几辈子才会经历到的苦难。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正是这些苦难,造就了现今名震天下而且历久不衰的“长青树”——苏轼。 苏轼生在一个言论尚算自由的年代,在他年轻之时有很好的环境展现自己的锋芒。而从他坐上“大宋状元”这把交椅的那个时刻开始,上帝就赐给了他际遇、同时还有不可预测的危机在前路潜伏。 苏轼两兄弟丁忧结束重返京城时,正值王安石变法进行得火热之际,朝中大臣多因反对变法被迫离京,出任地方官。苏轼的沉默并不能持续太长的时间,他很快就站在了反对王安石变法的立场。作为苏轼这个状元来说,他原本可以一直沉默,在官场里碌碌无为、像当时的部分高官那样求“平安”不求“义”,可是他不然,他选择了呼出自己的声音。这就是苏轼,无畏而忠诚的苏轼。 不久以后苏轼经历了第一次挫败,他自请外任,之后的几年他在几个地方历任太守等职。天生快乐的苏轼,并没有因为这挫败而消沉,相反地,他更加积极“为人民服务”,同时也在一点点积累政治经验。 很多追求功名利禄的人,一旦进入了官场,就多会不顾一切地追求官位、哪怕后世的唾骂。苏轼夹在这样的一个旋涡里,他的直言无忌自然会给他带来祸患,芸芸小人、一众莫须有之罪,将苏轼煽到了那个著名的火坑——“乌台诗案”当中,然后被贬黄州长达四年,常人难以想象苏轼经历过的折磨与痛苦。在他的青年时代,仕途可谓是“一帆风顺”,但是到了中年,已经积累了一些政治经验的时期,苏轼却被困在了狭小、潮湿的黄州。本来我们应该说,这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大耻辱,当朝的文坛领袖,生命中的颠峰时刻却被如同囚笼的罪名扼杀。然而作为后来人的观点来看,我们必须感谢黄州,是黄州让苏轼变得更加坚韧,他在黄州里平静地思索了自己前半生的沉浮。第 1 页 共 13 页从那时起他开始超然物外了,纵观他的心路历程,我们现在的很多人恐怕都未能做到如此的“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也正是苏轼过人之处。”人生肯定不能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坦途,而当遇到坑坑洼洼的泥泞小路、或是一浪接一浪的起伏,我们又当怎样面对。这个问题确是颇有值得探讨的魅力。 高一(10)班王蕴怡 第二篇:读《苏轼传》有感恰似飞鸿 千年的梦魇,梦回千年。千年前曾有一位伟人牵动着历史,他就是苏轼。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词至晚唐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