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法 方法简介 : 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 Problem-Based learning ,简称 PBL )最早是在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从美国医学教育中发展而来。后来被其他领域所采用,如商业教育、建筑教育、法律教育等。有研究结果表明: PBL 能促进学生对新问题的概念迁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随着不断的研究和实践,基于问题的学习也受到基础教育界的重视,并逐渐在中小学教学中得到应用。 目前,我国正处于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新课程改革倡导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研究能力,并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视为改革成败的首要标志。这与基于现实生活场景的 PBL 思想相符, PBL 因此受到更多人的关注。我们认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使用 PBL 教学方法,信息技术不但可以作为基本的技术支撑,为学生开展活动提供资料、信息,为学生提供交流合作的平台,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够获得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方法,从而将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什么是“问题” 首先要强调,“问题”是心理学中一个特定意义的概念。纽威尔和西蒙认为问题是一种情境,它具有三个主要组成状态:①当前状态;②目标状态;③从当前状态向目标状态转化所需要的一系列操作(纽威尔和西蒙 1972 )。 例如一台电脑不能正常工作了,那么当前的状态就是电脑不能工作,目标状态就是检查出故障,使电脑能够恢复正常,其操作就是检查、维修、调试、运行等等。在这个问题情境中,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为了达到目标状态,有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问题有一定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也有一定的“复杂”程度。如果只有一个明摆着的答案,单凭记忆就能解决,如此简单的问题不能算作心理学上所讲的“问题”。 对于问题的定义非常之多,主要的观点有:问题是事故;是议题 ; 是要解决的难题 ; 是一种情境。 本章对“问题”的理解 采用纽威尔和西蒙的观点,即基于问题的学习中的“问题”实质上就是一种情境,这种情境是实际的或接近于实际的,也常称作问题情境。它的作用在于做好背景知识铺垫,激发联想,唤醒长时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提供研究范围,诱发研究动机,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在这种情境中,学习者通常会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