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的内涵与实现途径中央、国务院提出绿色发展可分为三大板块,即自然、乡村和城市。第一是自然,如果城乡规划能够坚强守卫,大自然永远是绿色的;第二是乡村,乡村建设如顺应自然、合乎自然也是绿色的;第三是城市,如果城市建设能够根据天人合一的理念传承,绿色发展就会攻下最后一个堡垒。海绵城市其实是一种规划思想的变革,让城市能够跟自然和谐相处,它包含一种传承与变革的理念。一、海绵城市的三个内涵 第一、海绵城市的本质是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海绵城市是顺应自然,可持续发展、保护原有生态、低影响开发、地表径流量不变的一种发展模式;第二、海绵城市是将城市排水防涝思路由传统“快排”思路转变为“渗、滞、蓄、净、用、排”的新模式;第三、保持开发前后的水文特征基本不变,即径流总量不变、峰值流量不变、峰现时间不变,要通过源头消减、过程控制和末端措施来实现。二、实现海绵城市的三个途径引用习总书记的话“解决城市的缺水问题,必须顺应自然,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报告提出为实现海绵城市应该从区域、城市规划区和社区三个层面上进行变革:1、在区域层面要重视区域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1)要保障区域水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识别和重构重要生态板块。把城市周边的自然山体等作为一个水源涵养地,与大地水涵养功能结合在一起,形成绿色的底版,城市才有绿色的可能。(2)规划要充分尊重自然。城市规划要尊重自然生态,尊重当地的历史文化,尊重普通居民的利益,从而实现宽敞的农村原野与和紧凑城市能够和谐并存。(3)对水生态进行系统修复。如何把原有水生态系统修复成绿色,将劣五类水变成一类水体,与地下水能够沟通起来,这样涵养功能可以放大 10 倍,整个大地将成为一个无形的水库,理事长以西溪湿地为案例阐述了这点,提出生态修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域保护理念。2、在城市规划区层面要强调城市规划区(LID)设计(1)顶层设计,明确要求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和规划变革:城市总体规划需提出自然水文条件保护、紧凑型开发指标、LID 理念及要求;专项规划,包括城市水系专项规划(供水、节水、再生利用、排水防涝、绿线、蓝线等)、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各类绿地及周边用地雨水控制利用等)和城市道路与交通专项规划(水文保护、道路红线内外 LID 布置);控制性详细规划要明确规划区和各地块 LID控制目标,统筹协调、系统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