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池鹤》唐 白居易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译文:在高高的竹笼前没有自己的同伴,在乱哄的鸡群却有着自己的风度。低下头怕丹砂落下,晒翅的时候担心白色的短尾消失。转眼看到鸬鹚觉得它毛色污浊,又讨厌鹦鹉的叫声太谄媚。对风鸣唳想的究竟是什么呢?惆怅地望向青青的田野和天之遥的云水之间。赏析:《池鹤》是唐代诗人 白居易 创作的一首诗,本诗借物抒怀,以池鹤自喻,一个“怅”字,表现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本诗也可以说是作者托物言志,以物寓人。 这首诗描写了鹤的生活环境和风格的与众不同,突出了它的形态美、色彩美和声音美。以鹤与鸡、鸬鹚、鹦鹉作对比,表现了鹤不事权贵的孤高品格和超凡风姿,同时表达了诗人对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仕途沉浮、官场黑暗的厌恶。2.《闻雁》韦应物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译文:故乡遥远,模糊不清,不知道在哪里啊?归家的思绪正无穷无尽。在淮河南部的夜晚下着冰冷秋雨,我听到大雁的叫声由远而近的传来。赏析:首句直抒胸臆,一个“渺”字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悲哀、凄凉;第二句借景抒情,以绵绵不绝、淅淅沥沥的雨来衬托诗人一言难尽的愁思,渲染了一种萧瑟、凄清的气氛,“高”字更体现出诗人的孤独。全诗语言纯朴,自然含蓄,耐人寻味,主要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感,也蕴含了对动乱时代的苦闷感受,结尾留下广阔的空间,引读者自己去思考,给读者想象的空间。3.《迎燕》 宋 葛天民 咫尺春三月, 寻常百姓家。 为迎新燕入, 不下旧帘遮。 翅湿沾微雨, 泥香带落花。 巢成雏长大, 相伴过年华。译文:在近已咫尺的阳春三月里,有这么一户的普通老百姓家里。 为了迎接新一年燕子的归来,不放下破旧的帘子把房屋遮蔽起来。 一场春雨后燕子的翅膀上沾着丝丝的雨滴, 土地里散发出一股淡淡的泥巴香味,里面还混杂着雨滴砸落的花瓣。燕巢早已铸修好了,连小燕子都长大了 ,一人家、一燕家,两户家庭相伴着又度过了一个美丽的年华。赏析:燕子秋去春来,巢于檐下,民间视为吉祥物。“寻常百姓家”即借鉴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正因为燕子不嫌贫爱富、趋炎附势,主人也“不下旧时帘”,热情的迎接燕子的归来。“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两句,更是把燕子看成生活的一部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