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性评价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魅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课堂上,教师是引导着、是点拨着、是鼓舞着、是激励着。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某一特定过程或特定结果给与正确鼓励来评价学生,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及时给于恰当的表扬、赞许,可以强化学生的自信、自爱、自持的信念,增强成就动机,激发学习积极主动性。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倡导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新、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激励性语言是非常有必要的。下面,就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激励性语言运用的一些体会。 一、把握时机 运用激励性语言 教师课堂评价的时机把握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把握不好,会影响评价的结果,甚至于适得其反。因此,评价时的动机应选在学生真正感到教师可亲、可信赖之时,选在师生情感在教育空间弥漫之时。 1、及时评价,捕捉闪光点。激励性评价的目的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每一个方面,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所以,激励性评价要面向全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进行激励性口头评价。《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且还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励性评价也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要找准每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个性化地对学生的学习表现作出积极的评价。比如对于平时作业不认真完成的学生,在他上黑板扮演非常认真时,教师就可以赞赏他这次写字时认真的态度。然后,他便会带着这种积极认真的态度去面对他的下一次作业。 事实证明,除非经常给小学生以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否则他们只为最终的奖励而长期努力是不现实的,小的但又经常的表扬,比大的但极少的奖励更具价值。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注意在课堂上运用激励性语言。 2、延缓评价,发展思维空间。延缓性评价把评价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去发现、去分析、去论证。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正在讨论的问题,不能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判,而应以鼓励的行为方式或语言,或提问或实验,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说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