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数学课堂教学准备“补丁”无论教学如何改革,“有效的课堂”应该是我们永恒的追求。为了做到有效课堂,我们必须认真作好教材的解读、学生的把握以及良好的目标意识,理、思考,我找到了课堂中的一些低效教学行为,并给它们准备了“补丁”程序,以期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目的。 一、没有真正了解学生 教学“11~20 各数的认识”一课,揭示课题后,师与一个学生示范玩“抓小棒、数一数”的游戏,然后让同桌合作玩。随后提问:“刚才抓小棒时,我们都是通过数数才知道抓了几根,每次都这样,多麻烦呀!比如这 12 根小棒,想想怎样摆才能让大家一眼就看出是 12 根?”学生开始动手操作。 师巡视发现,多数学生是一根一根摆的;有四五个学生分两堆摆:一堆 10 根、一堆 2根。师选取两个上黑板演示,然后问:“你认为哪种摆法好呢?” “第一种(一根一根摆的)。”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 师感觉奇怪,嗓音提高了八度 :“哪种摆法能让大家一眼就看出摆的是 12 根?” “第一种。”多数学生坚持,只有几个善于“察言观色”者开始动摇:“第二种。” 课后,我问了几个学生,才明白在学生的头脑里“一眼就看出”是“摆得整齐、清楚”的意思。以学生的知识、生活经验,他们又怎能主动发现 10 个一就是 1 个十,从而有意识地建立计数单位“十”呢? [补丁]深入了解学生,增设机动环节:出示用两种摆法摆好的 13 和 15,比较哪种摆法能很快看出是多少。或者像教材那样,先让学生经历把 10 根小棒捆成一捆的过程,建立起计数单位“十”的概念,再运用 1 捆就是 1 个十的概念去摆出 12。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知识、经验的现状,找准教学的起点,教学才会更有效。 二、教师缺乏教育机智 在教学二年级的《可能性》一课的引入阶段,老师讲述了一个农夫被恶财主诬陷,县官让农夫抽签决定生死。 师:你们认为农夫会抽到什么? 生:可能抽到“生”,也可能抽到“死”。(师板书:可能) 师:可是恶财主和县官勾结,把两个签都改成了“死”,农夫会抽到什么?(师迫切希望学生说“一定”会抽到“死”) 生:我有好办法,把抽到的那张吃掉,剩下的是“死”,那么农夫吃的就可以看成是“生”。 师:两张都是“死”,一定要抽一张,会抽到什么?(再次引导) 生:晚上偷偷去把一张“死”换成“生”。 生:先写一张“生”藏在手里,到时悄悄地换过来。 (学生无休止地替农夫寻找活下来的理由……) 孩子们都有一颗善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