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与中华文明的传承——纪念甲骨文发现一百二十周年2019-12-02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李雪山1899 年,甲骨文被发现,迄今已有 120 年。作为现存最早自成体系的汉字,甲骨文与汉晋木简、敦煌文书、明清档案被誉为中国近代学术史的“四大发现”,在世界文化宝库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编号为 Y0712 的甲骨。其正面残存 91 字,反面 82 字。这是一篇长篇记事卜辞,表现出殷人对占梦异乎寻常的重视。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一条关于“大骤风”的记录,是殷商气象史上极为重要的史料。李韵摄/光明图片自成体系 绵延不断甲骨文是指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迄今为止,共发掘出土 154600 余片,约有 4600 多个单字。在这 4600 多个单字中,经考释而公认的有 1700 个左右,仍有 2900 个左右的单字不识。研究证实,甲骨文是目前中国历史上公认现存最古老而自成体系的文字。然而,长期以来,西方流行的观点是“中国文字是埃及传入的”。这种说法的代表人物是法国学者德经,他将汉字的象形文字和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对比后认为,中国文字是受埃及文字的启发而形成的。事实上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我们通过对比不难发现,甲骨文有着其独特的异彩之处:中国文字出现的历史当属世界领先。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产生于 5500 年前,埃及的象形文字产生于4100 年前。而随着中国考古不断的新发现,汉字的起源时间一再被提前。夏朝有没有文字,虽然还没有定论,但是许多夏王朝纪年范围内刻画符号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线索,如二里头文化刻画符号、陶寺文化朱书陶文、河南登封王城岗刻画符号等,有的已具有类似文字的性质。因此,我们认为夏代至少出现了文字的萌芽。不仅如此,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发现了 17 个距今 7000 多年的刻画符号,也为研究中国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线索。由甲骨文肇源的中国汉字具有连续性和使用时间长的特点。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到公元前四世纪随着波斯王国一起消亡了。埃及的象形文字到公元前五世纪也灭绝了,后来的埃及文字没有将其传承下去,以至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长期得不到解读。而甲骨文的境遇却大不相同,它与后世的文字传承关系十分密切。从文字结构看,甲骨文不仅完全具备后来汉字方块的特点,而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古人总结的汉字造字的六种方法,即“六书”理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在甲骨文中都可以找到例证。因此可以说甲骨文是一种具有严密规律的文字,实为后世方块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