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于 加 快 生 态 循 环 农 业 发 展 的 对策 与 建 议 生态循环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起来,实现高产、高质、高效、循环、再生的农业生产方式。近年来,我县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瓶颈和不足。现就我县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和加快发展的对策研究如下:一、我县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阶段(一)以“塘浦圩田系统”为主的生态农业改革开放前,我县的农耕形式主要以塘浦圩田系统为主。该1系统起源于春秋时期,在唐中后期快速发展,先民们创造性地利用疏凿河道的土方堆高成堤,并在地势相对高仰、平坦肥沃的墩岛、圩田内种植水稻,利用排水方便的河堤种植蚕桑(桑树要求地下水位较低,降渍要求较高),同时还在圩内低洼的沼泽漾塘进行养鱼,桑基鱼塘和桑基圩田初步形成,大大促进太湖地区渔业、蚕桑生产和丝绸业的发展,至元、明、清时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的典范。我县钟管镇原干山乡街后村是圩田系统最典型的重要农业遗产代表。早在春秋末期,大政治家、大实业家的淡水渔业始祖范蠡就在南浔范庄和河口县蠡山漾(与干山村相邻)一带养鱼,首开我国内塘外荡养鱼的先河,并留下了淡水养鱼的传世宝典——《范蠡养鱼2经》。(二)以“资源循环”为主的循环农业改革开放后,我县成为全国率先开展以乡镇为单位的生态农业试验地。1987年成为全国首批生态农业示范县。当时的农业侧重于资源循环,主要是应用多层次良性循环的生态工程原理,以饲料喂鸡、鸡粪喂猪,猪粪沼气发酵、沼气孵鸡鸭和发电,沼气渣肥田为基本模式,有效的将生态场的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生产系统的良性循环较好地结合起来。 (三)以“高产、高质、高效、循环、再生”为主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21世纪后,我县先后经历了“高效生态农业”、“生态循环农业”阶段,最终形成了以“治水倒逼促转型,生态兴农美田3园”为主题,以“一控两减四基本”为主线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全县计划建设示范区3 个,示范主体24个,示范点172 个。目前,已有18家示范主体、172 家示范点通过市级验收,着力建设了一批可学可看、有声有色、见行见效的示范项目、示范模式,全方位多层次进行示范推广。二、主要特点 近年来,我县围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通过推进农业“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