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期学生管理策略俗话说“习惯决定命运”,小学阶段是人生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这时候养成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一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学生处于心理、生理的快速发展时期,开始出现自我意识,逆反心理严重,性格容易冲动,如果教师处理失当,对学生将产生巨大的伤害。尤其是问题生,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造成问题学生认知偏差,错误对待教师、家长的教育,如果教育手段不得法,更易使矛盾激化。再加上现在大量单亲家庭的出现,使问题生的教育成为广大中学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一、找准定位,教师应和家长取得互信、共识。在素质教育全面深入的今天,师生平等,教学相长,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在双方关系中,教师和家长也是平等的双方。然而在实践中,有些教师凌驾于家长之上,做家长的老师,指手画脚,甚至用教训学生的方式教训家长。这种方式,往往会引起家长的反感和误会,效果适得其反。教师联系家长,主旨是让家长站在教师的一边,一起促进学生身体、心理、文化知识等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应放弃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思想,以下几点值得我们思考:(1)学生的发展有一个不断反复、累积渐进的过程。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出现的问题,大多是自身习惯的显现,是家庭、社会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要扭转学生的不良习惯,首先,教师要有容人的度量,利用期待效应,不断改进方法,引导学生,特别是发挥“病去如抽丝”的千日之功,“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逐渐影响学生,千万不能急于求成。其次,教师要通过自身的恒心、毅力感染家长,促使家长也能像教师一样,充满信心,持之以恒。通过教师和家长的长期协同作战,让学生日积一小步,成就大进步。(2)家长的素质存在差异。“身教重于言教”,中学生的教育,关键在于家长平时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家长的文化素养较高的,会主动和教师联系,双方联系通畅迅捷,而且家长的理解力,执行力高,教育效果好;有些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较高,然自身素质低下,不懂得教育子女的方法,手段陈旧落后,往往引起子女的逆反心理;更有些家长认为只要管好子女的生活问题,学生的其他教育全是学校的责任;甚至少数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不闻不问,加上家庭因素,造成了现状,教师主动要求和家长见面,这些家长也会推拖了事。面对不同的家长,教师须采用不同的方法,正确处理。例如,有一个班主任把一个学生拉到政教处,要求政教主任进行处理。班主任反映是该生屡教不改,而且家长态度蛮横,不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