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隐私掉了一地米瑞蓉说“蓉说”近来有点烦。不管是在开会还是在度假,随时都会接到各种各样的电话:卖房的、教学的、推销的,反正每天不接听 10 多个莫名其妙的电话绝不能罢休,有的陌生来电者甚至都可以直呼你的名字。真不知道在当下这个时代,还有什么个人隐私可言。上个月的一条新闻让我非常吃惊:“2 月 10 日,成都逮捕了涉嫌非法获取并倒卖 20多万条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嫌疑人周某和敬某。周某非法获取了 250 多万条学生信息、55万多条楼盘户主信息、13 万条车主信息。”无法想象这样的个人信息泄露事件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不容置疑,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是这场个人信息泄露事件的受害者之一。也就是在一两年前,我一直以为个人的隐私在大社会中还是那么渺小,因而也是相对安全的。但在去年 7 月,看到美国前情报人员斯诺登曝光了美国“棱镜计划”时,我才真正意识到,在信息高速发展的当下,个人隐私也许已经不再是秘密。按照斯诺登的说法:美国国家安全局可以接触到大量个人聊天日志、存储的数据、语音通信、文件传输、个人社交、网络数据。美国政府证实,“棱镜计划”确实要求美国公司威瑞森提供数百万私人电话记录,其中包括个人电话的时长、通话地点、通话双方的电话号码。而许可的监听对象包括任何在美国以外地区使用参与计划公司服务的客户,或是任何与国外人士通信的美国公民。就在我们享受信息高速带来的便利时,可能注定要失去部分隐私。我们使用手机上的某些软件时,可能看到这样的提示:将访问到你的手机数据,包括通讯录、相片夹等。为了使用的方便,我们不得不选择同意。深谙其中奥秘的专家们不停地告诫我们:“在大数据时代,隐私空间之小,也许超出人们的想象。”他们甚至告诉我们:某个手机用户只要曾出现在 4 个基站的服务区,利用大数据模型,研究者就能把他从百万用户中区分出来,识别他的身份,准确率为 95%。甚至有专家宣称,只要通过分析一个人某段时间的 GPS定位数据,就能知道他的性取向。也就是说,你精心隐瞒了几十年的秘密,也许一个手机软件就能出卖你。当今的时代是个性得到释放的时代,人们总有自己个性化的生活方式。正是因为信息交流高速便捷,人们的交友方式也与以往大不相同,这就造成了常有泄密事件发生。在众多隐私泄密事件中,最容易受到伤害的莫过于女性了,因而,保护好自己的隐私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我看来,与其防不胜防,不如不设防——那就是隐私越少越安全,阳光下的人们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