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海漫记》读后感(陈爱华) 第一篇:《教海漫记》读后感(陈爱华)《教海漫记》读后感 陈爱华 《教海漫记》这本书自从学校发下来后就一直束之高阁,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至关重要的一点是:我总是自以为是地认为,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在个人的悟性和资质一定的情况下,只能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他人的理论与方法未必适用于我,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往往只是一种谦虚的说法。直到有一天,我百无聊赖之际,想起学校发信息说校长要检查读后感,才随手翻阅一下,却立即如中了魔一般,爱不释手,欲罢不能。 这本书“内容平实,文笔流畅,像是在跟读者娓娓谈心,又像是讲故事”。“许多生动的实例,不少幽默的话语,能让你忍不住笑出声来”。而在“掩卷沉思”之余,却又“有一种历尽人生沧桑的凝重感”。于老师通过几十年的小学教育经历,深入浅出地诠释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名师是干出来的,而不是培养出来的。 人们常说,“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而于老师,就是一个真正的“爱的教育”的践行者。本书的 102 篇文章,可以用一个“爱”字来串联,即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学生的爱。正是这种爱,使于老师在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以教为荣,以教为乐,安贫乐道,无怨无悔。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正是因为这种爱,于老师了解儿童,理解儿童,信任儿童。读书有进步了于老师会摸摸孩子的后脑勺,课堂上于老师惟妙惟肖的表演常常赢得孩子们会心的微笑。他和孩子同唱、同跳、同乐、同悲。他能敏锐地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懂得用最美的语言去激励孩子。在《目中有人》这个小故事里,于老师告诉我们,在上课前,他会用眼光扫视一遍全班学生,对个别思想不集中,或者随便讲话的人,他会立即做出反应,但不会直接批评,往往是以表扬同桌来达到警第 1 页 共 11 页告他的目的。于老师说这是“敲山震虎”。好一个敲山震虎哦,教育的艺术就在这里。作为老师,就应该像于老师一样,做到目中有人,要公正,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包容他们。读到这里,回顾自己十三年的教学生涯,刚刚踏上讲台的时候,也是激情澎湃,爱心满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我为学生的作业、考试而焦头烂额、着急上火的时候,这种爱已荡然无存,学生完全沦为应试教育的工具了。 更为重要的是,于老师的爱是一视同仁的,不因学生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