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竞争力——寻求亚洲共赢模式2003 年 11 月 17 日 11:06 《新财富》产业转移和重新分工,是经济全球化的一项重要特征。世界制造业中心正在向亚洲、向中国转移,配合这一转移,使本国成为新的全球产业链中的一环,在全球新产业布局下分得一杯羹,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们有一款针,国外进口价为 20 多块钱,但我们靠自己的技术也可以做,只卖 6 块钱。某型号的德国针进口价为 5 块一枚,若我们来做 2 块钱成本就可以搞定。”温州龙凤针业公司总经理林海说。 一张机器人原画的加工,日本方面外包给中国动漫制作公司的价格大概是 40 元,而如果换成日本公司做则要 100 元。扣除员工画一张的价格 3 元,租金很便宜的工作厂房,每张再付给中介渠道大约 10 元,即使是 40 元一张的价格,企业依然能赚 25 元,利润率高达 62.5%。张先生向我们介绍中国动漫加工行业。 “台达要扩张,当时面对台湾劳动力短缺的危机。那不是说工资高低的问题,而是根本就招不到工人。1992 年 4 月,我到东莞考察,满大街都是人!而且这里的工人成本只是台湾的 20%。”台湾台达电子中国区行政总经理曾纪坚回忆说。“制作领带所需的原材料产在我们中国。我们一条领带的生产成本比韩国和意大利等国家低很多很多。在嵊州一个优秀领带工人的月工资约 1300 多元,韩国和意大利则在 2000 美元以上,大约是中国的 12 倍。”浙江嵊州“金天来”董事长兼总经理范茂林如此评价。 而宁波利时集团董事长李立新在美国用计算器现场报出令 ALCO 公司从来未见到过的超低价格,利时公司的产品从此进入了美国主流市场,并开始影响着美国人的日常生活。 面对众多中国企业家,我们感受到中国产品的强大竞争力—劳动力。劳动力成本构筑了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中的“中国成本”。“中国目前劳动力仍过剩,如果今后出现劳动力短缺,劳动力流动和供给受到遏制,这种高度竞争情况便将结束,不过这种情况可能要等 20 年后才会出现。”摩根士丹利亚洲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谢国忠在考察珠江三角洲后在本期撰文指出。 这样的成本不是人民币贬值就可以阻挡中国产品出口至全球各地。“即使小升 3%-5%,对缩小巨大的成本差距亦帮助有限。”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师陶冬在分析后说。来自深圳私人公司“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的声音是:“即使人民币升值三、四块钱,也不能改变我们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优势地位。” 有人惊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