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与工业化》读后感 yinger 第一次接触张先生的作品,大概是在 2012 年。当时考研的学校指定的一门考试教材是《发展经济学》,为了应付考试,书上的知识背的滚瓜烂熟,然而更深层次的理解还是有些欠缺。2016 年来到华科,获张培刚发展基金会赠书两本:中文版《农业与工业化》以及英文版。初次看到中文版的封面时颇有感触,镰刀与麦穗,非常贴切而又富有深意的设计。怀着一份敬意,现在开始我们的阅读旅程。 回顾张老的一生,几多繁华、几度风雨、几经坎坷。青少年时期在农村的生活经历,使得张先生对于农业问题有着切身体会。大学时期在武汉大学求学的经历,为以后积累了坚实的经济基础。1934 年大学毕业后,张先生进入前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并从事了六年之久的农业经济的调查研究工作。工作期间,先生多次参与到地方的乡镇调研,并写成了《清苑的农家经济》、《广西粮食问题》等著作,同时还在多刊物上发表了论文。这一系列的成长工作经历为后来先生到哈佛留学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也对后来论文的选题颇有影响。1941 年先生进入康桥哈佛大学开始了留学生涯,也正是这段经历,使得先生原有的知识得到极大的升华和提高。1945 年张先生完成《农业与工业化》的英文初稿,后该文获得 1946-1947 年度哈佛大学经济学专业最佳论文奖和威尔士奖金,这对于当时的华人来说绝对是极大的荣耀。七十几年过去了,张先生的《农业与工业化》中的一些理论在当下仍然适用,如重视农业的发展、改革土地制度、推进农业机械化等等。然后造化弄人,张先生归国后搞了近 10 年的总务行政工作,后又教了逾十年的政治课,紧接着是 10 年的“文化大革命”,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完全无暇自己擅长的经济学术研究。学术生涯停滞了几十年,人生最黄金的时光竟就这样蹉跎。董辅礽教授曾感慨说:“张培刚老师的学术思想,像一颗流星,在 20 世纪中叶的天空划过一道炫目的亮光之后,便旋即泯灭了……”才华不得施展,人才埋没多年,这无疑不是一个时代莫大的悲哀。 第 1 页 共 8 页 20 世纪八十年代,张先生拟将《农业与工业化》内容在原有基础上扩大为上、中、下三卷。上卷即原博士论文的中译本,分标题为《农业国工业化问题初探》;中卷分标题为《大战后农业国工业化问题再论》;下卷分标题为《社会主义中国农业与工业化问题研究》。在对三卷书进行详细阅读后,我对张先生的敬仰之情不禁又增添了几分。书中严谨细致的文笔、规范的引用及在当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