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在阅读教学的课堂里,我们常会看到这样的场面:教师刚提出一个问题,便立刻要求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于是,学生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笔者认为,这种只满足于给问题找答案的讨论,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独立思考表现为凝神静思的学习行为,是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必备条件,是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对学生获取知识,寻求自我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呢? 一、优化问题 阅读教学中,教师若循着课文情节的发展或作者叙述的顺序一路问到底,当然不妥当,因为这样不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要优化问题的设计,使学生既乐思,又深思。 例如,我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我组织学生讨论后,筛选出了两个关键的问题:(1)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为什么小女孩的爸爸不疼爱她呢?(2)人死了,脸上是没有表情的,脸色是灰白的,可小女孩为什么“两腮通红”“带着微笑”呢?又如,教学《凡卡》一课时,一个学生问:“没有写清楚地址的信,邮局会把信退还给寄信人。凡卡吸取教训后,重新正确书写一下信封,爷爷不就能收到他的信了?”这样的问题,教师若放手让学生讨论爷爷能不能收到信则会“误入歧途”;若作一番正确的解释,又不易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怎么办呢?我在教学时采用了反问:“爷爷收到信后,就一定会把凡卡接回家吗?”设计这样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再集体讨论,便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留足“空白” 有难度的问题提出后,不宜急于让学生讨论或解答。教师应留出一定的时间,为学生营造静思默想的氛围,让其有充足的时间理解语言文字,组织内在语言,这就是教学过程中的“空白”,或叫“静场”。有些教师在教学中,特别是在公开课的教学中,多用讨论而不用“静场”,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他们可能认为讨论显得课堂气氛热烈,效果好;而“静场”易让人觉得课堂冷清拖沓,教法不当,教学不成功。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静悄悄,学生集中思维,要珍惜这重要的时刻。”“空白”处正是学生思维拓展、想象驰骋的天地,只要教者引导得法,学生定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生出许多奇思妙想。一堂课中,既有冷静深刻的思考,又有热烈愉快的讨论,一张一弛,一静一动,相辅相成,这样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循环反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