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品味本文几处景物描写理解作者对生死的感悟。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2、通过学习,培养正确的生死观及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体味生命的崇高和庄严美。 二、教学重点: 缘景入情理解、体悟作者对生死的感悟。 三、教学难点: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以及培养正确的生死观及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四、教学媒体:幻灯片五、教学时数:一课时(42 分钟)六、教学步骤 (一) 导入:幻灯片(1)悬崖雪松图片,图片上显示文字:选取“加拿大雪松顽强存活于悬崖上”;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导入。 (这一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听音乐的同时,眼睛有所停留,图片材料又能对学生写作起素材积累的作用) (二)作者介绍:图片 1:健康年轻的作者。图片 2:双腿瘫痪的作者。 简介作者:史铁生 1951 年生于北京,16 岁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18 岁去延安插队。21 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 他在做了 7 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1983 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现为专业作家,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秋天的怀念》,《合欢树》等等。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幻灯片 2) 提出疑问 1 师:作为普通人,我们会想,面对 21 岁就残废双腿这一人生中最大的挫折作者是如何走过的?(联系到地坛) (三)关于地坛:图片,提问从图中感受到的地坛特点。地坛,又名方泽坛。始建明朝嘉靖年间,乾隆时又加以扩建,与天坛,月坛,日坛同为清王朝祭祀的处所。)(幻灯片 3) (生答):大,雄伟,冷清…… 2 师:在作者身体、心理、精神都陷入无尽的痛苦、无奈与无助之中时,他经常做一件什么事情? (幻灯片 4) (明确:在他最痛苦的时候,他会经常摇着轮椅去地坛。)3 师:①地坛是明清时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神圣而庄严,有四百多年的辉煌与荣耀,然而现在的地坛是一幅什么模样呢?课文第一部分的第三段进行了描写,请同学们齐读后回答:对地坛特征的描写要抓住哪几个关键词?明确:剥蚀、淡褪、坍圮、散落。② 这样的地坛给了你什么感觉?(荒芜)。(幻灯片 5)③ 那么此时“我”的精神状态是怎样的?为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来回答。(失魂落魄、残废: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让我残废了双腿。)(幻灯片 6)④ 现在,请同学来说“我”为什么喜欢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