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镇西《听李镇西老师讲课》有感 城阳第六中学黄雪丽 习近平主席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地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身为一名老师,顿觉自己任重道远。 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这部作品,顿觉做一个好老师,有了方向。在镇西茶馆中,李老师谈素质教育掷地有声,强调"素质教育就是教育",毫无任何修饰语却让我们理性的认识到了教育的本质——教育本质本质特性即反映事物规律的稳定的、普遍的特性。具体而言,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在这部作品中,镇西老师充分体现出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这句话与镇西老师"不刻意追求什么高潮,什么热闹,我追求的关键,是我们每个人的心,是不是走进了课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李镇西老师的课堂上没有哗众取宠,只有那娟娟溪流,潺潺的走进了学生的心。在《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朗读的过程中,李老师让学生把自己当作作者,设身处地地走进作者的内心。学生读的不尽人意,老师示范朗读,边读边停下来讲解为什么这么读。之后再让学生自读一遍,读出韵味。课堂上,没有震耳欲聋的齐读声,而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把作者的情感,自己的理解,从"读"中表现出来,读出了自己相似的情感,熟悉的生活,与作者产生了心灵上的共鸣,也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心灵。 教师的任务是传递经验,而教育就是传递经验的形式。在评价《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堂课,有的老师评价李老师把这节课上成了一节政治课,我不认同。语文有这门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这一节课,李老师恰恰是从语文的人文性这一作用进行讲解的。他教会了学生什么是"独立思考",什么是"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什么是"事实",怎么理解"永垂不朽"……这一切,对于孩子思维的拓宽,人文精神的培养,是非第 1 页 共 2 页常有意义的。我经常烦恼,为什么学生"启而不发"。为什么这篇文章的深层含义学生说不上来。李老师告诉了我答案:因为,那个时代离现在的孩子太远了,这些"深刻的思想",学生是不了解的,这时,就要突出教师的作用了。李镇西老师的课有"你说,我说",让学生先说,虽有不成熟的言语,但恰恰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说出了学生的心声;然后老师说,谈谈老师的看法和理解,传递出老师的思想,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那个年代,学生的思路也更加的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