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言《经济生活》模块教学高中思想政治《经济生活》模块相对于过去的《经济常识》有了明显的变化,如:在知识内容的把握上,要注重获得知识的体验、感悟的经历;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和操作性等。这一变化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课时不足;教学深浅度把握不准;如何开展探究活动;考试评价等。究其原因,无非几个方面: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味求速度轻效率,求全面欠取舍,重知识轻能力,重活动欠体验。我想就课时不足这个问题谈一下想法。在《经济生活》教学中,教师面对着教学时间缩短、教学内容却没有减少的现状,需要准确地把握并处理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而落实基本理论。以第一单元为例。如何确定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主要基于两条标准。其一是“理论逻辑”,根据知识点在理论体系行进过程中的重要程度来判断,那些如果缺失就无法使理论“自圆其说”的基本概念和观点即为重点;其二是“生活逻辑”,根据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经验来判断,那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对经济现象的理解与分析,以及开展经济活动的效果的基本概念和观点即为重点。当然,教学中的重点与考试特别是高考中的重点未必完全一致。这里所说的确定重点的标准,更多考虑的是学生目前学习和将来生活的需要。进入新课程的教师们在开展教学时经常产生这样的困惑:现在的教学是应该从理论本身入手、从学生理解入手?还是从生活实际入手、从学科考试入手?这些考虑在实际操作中是否存在矛盾?老师们会关心考试怎么考,担心按照现在的教材来教学达不到会考或高考的要求。其实我们中的很多人都有多年应对高考的经验,非常清楚所谓“热点”不仅关联着时政,更关联着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按这个标准判断,有些知识点永远都不可能成为“热点”。针对第一单元理论性较强的特点,可以采用三种处理办法进行基本理论的讲解。 一、分层次展开。我们不妨对基本概念和观点做一个层次划分:“懂”,即知道、会判断(如商品交换、物物交换、结算方式、信用工具、替代商品、互补商品、卖方市场、买方市场、供不应求、供过于求等);“会”,即能用以解释经济现象(如商品、货币、价值尺度、流通手段、纸币、价值规律、消费心理、消费方式等);“熟”,即需要深入理解,甚至从不同角度、在运用中深化(如劳动时间与劳动生产率、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恩格尔系数等);“通”,即成为一种思维方式(如稀缺、机会成本、供求与价格等)。这四个层次的划分依据,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