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在“总目标”中强调:“能主动进行探究性阅读,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相互合作、探究与交流的动态过程中对阅读材料加以感知、理解、评判与认同,从而读出疑问,读出所得,读出新意,进而得出属于“自己”的结论。因此,只有有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才能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怎样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呢?我在实践中是这样做的:一、科学、合理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作为一种最常见的合作学习形式,应用最多,它具有以下几点要求1、成员调配。合作小组一般由 4-6 人组成,在区域上通常把前后桌划为一个小组,这样,在个别学习与小组合作两促形式邪毒转化上就显得方便、快捷了。小组成员的知识构成要按优、良、中、差来搭配,力求以优带差,以“合作”促“转化”。另外,探究任务的布置与分工,结论的提取,汇报人的推定等,在教师指导下各小组都要精心安排,做到逐步规范、有序。2、先学后议。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必须注重个别学习和合作学习有机整合,这样的课堂才会张弛有度、静动相宜。这里的“学”,就是要给学生留出静思默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参悟文本,去琢磨品味,去圈点批注,去内化吸收。这里的“议” 是指当他们有了自己的收获后再去交流,通过这个学习平台,把各自的感悟、疑问呈现出来,让大家共同面对,共同分享,进一步去寻求结果。3、多样展示。小组的学习成果展示要注意多样化,把个人展示与小组展示相结合、随机展示与有序展示相结合,应尽量减少那些脱离文本的“表演展示”。4、评价跟进。这里的评价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评价时要多给予部分“学困生”以鼓励与支持,避免出现那些善于表达的活跃分子在小组内的“霸权”现象二、合作学习指向“学”的过程性管理阅读教学是师生与文本、编者之间的对话过程,需要以一种从容恬淡的阅读心态,冷静地思考、叩问,逐层领会文本所承载的精神内涵。因此,应充分利用阅读期待、阅读与反思和批判等环节,引导学生经历过程,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切实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对于探究中学生不能掌握的环节,教师还要教给学生文本细读的方法,指导他们从字、词、句入手,沉入言语,用自己的言语感觉和睿智,去唤醒和点化学生的言语悟性和灵感。我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