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制度化探究共育新途径教育离不开家长的力量,也离不开学校的培育。随着“1+2+4”的家庭模式的建立,孩子成为整个家庭的核心。但在对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上,许多家长并不了解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客观规律,过度干涉孩子成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完美融合。很多学校投入精力办家长学校,但一些家长育儿不靠书本凭经验,对此并不“买账”。在今年“两会”上,“家校合作”成为很多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大家纷纷建言献策,学校应不断探究家校共育新途径,用制度化的手段将家校联合工作落到实处,利用网络、APP 软件、开发教材和课程等多种方式开展家长课堂。现状多种因素制约家校共育进展“叮咚”,微信一响,刘女士打开手机,看到一条微信:我们聘请优秀的心理专家,为您指导家庭教育难题,请您准时参加。看了一眼地址,刘女士嘀咕着:“家长还需要培训吗?多此一举。”刘女士的观点很有代表性。一些家长对学校组织的家长课堂并不支持,无法与学校教育模式对接。一些家长缺乏对老师教学行为的理解,而这种不平行的教育很容易最终导致教育的失败。哈市众多中小学已经意识到家校共育的重要性,相继推出家长委员会、家长课堂、家长论坛等一系列措施,家庭教育工作客观上取得了一些积极进展,但许多问题依旧存在。在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们指出,受文化程度的限制,一些家长对家庭教育培训的认识不足,他们的教育思维老套,不同意学习、接受科学先进的教育方式,这都影响了家长的培训参加度与效率。此外,有的学校家长培训没有落地,政府考核监督机制不够完善,也使家长培训形式过于单一,没有充分地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合力作用。这些问题导致一些家庭和学校出现了重智轻德、重知轻能、过分宠爱、过高要求等现象,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进展,同时也影响着家长、老师和学生和谐相处。声音人大代表李金萍:发挥家长委员会主力军作用多年教学实践中发现,想让家校合作取得更好的效果,使家长们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就需要由学校搭台,家长上台“当主角”发挥能动性。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主力军作用,举办活动时由这些具有成功育子经验、比较有号召力的家长协调家校关系;定期召开家长育儿沙龙,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经验沟通;开设家长志愿者课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他们喜爱参加的形式和内容,志愿者走进课堂给学生上课;信息化时代,可多利用家长微信群等社交媒体的作用,开设亲子微课程。年轻的家长通过时下最时尚快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