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推进产业扶贫与生态保护省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全面小康不落一人”,“切实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家园”,这是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幸福美好的神圣使命。产业扶贫是解决贫困人口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手段,但是当前一些扶贫产业项目的实施给贫困地区的资源环境造成了破坏。为此,要切实按照省十次党代会的要求,“做到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协调并重”,探索一条发展经济、减少贫困、优化环境的扶贫道路。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在加大力度、加快速度推进扶贫开发的过程中,如果只注重产业发展,不顾生态环境保护,将对贫困地区生态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如果只强调生态环境保护,不考虑产业发展,贫困地区就难以实现脱贫致富和全面小康。因此,必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将这种理念融入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和扶贫工作中,把“产业发展+生态保护”作为扶贫的新模式和新方向,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实现贫困地区绿色、可持续发展。 加快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 扶贫产业发展要与当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要加快落实贫困县主体功能定位,统筹安排扶贫产业布局、能源资源结构和生态环境建设。河南 53 个贫困县中有 48 个属于限制开发区域,是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这些地区的功能定位主要是提供农产品、生态产品和服务。因此,在扶贫开发的过程中,虽然可以因地制宜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可以适度开发矿产资源,但更要注重保护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力和生态产品生产力。对于贫困县内点状分布的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等禁止开发区域,严禁不符合其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实施生态移民和生态建设工程,增强生态保障能力。 立足资源环境优势发展绿色生态产业 将产业扶贫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关键是要找到市场对贫困地区所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有效需求点。近年来,人们的消费理念不断变化,对绿色、有机、特色产品的需求稳定增长,对休闲旅游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为经济落后但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带来了发展机遇。河南贫困地区要重点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市场前景广阔、低消耗少污染、带动增收能力强的特色生态产业。大力发展有机、无公害农作物种植以及草食畜牧业、特色水产业、特色经济林等绿色高效农业。选择食品、服装、玩具、包装等加工行业或生产环节,吸引有实力的生态环保型企业在贫困村建立卫星工厂,让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就业。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