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孟子老子荀子墨子庄子 思考:1、墨子为什么要讲“窃疾”人的故事?2、墨子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令楚王无法辩驳的?墨子为什么认为“攻宋”与“窃疾”同类?3、楚王最终有没有被说服?理由是什么?4、请概括这一段大意。为了设置圈套,诱使楚王说出“必为有窃疾”的话,以便进行类比说理。墨子连用三个对比,极言楚国的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宋国的面积狭小,物产贫乏,最后把“王吏之攻宋”与“有窃疾”人的行为进行类比,类推出“王吏之攻宋”是“与此同类”,指出楚国攻打宋国实在像患了偷窃一类的毛病,这样说理,使其陷入矛盾中无法辩驳,令楚王理屈词穷。同时满足了楚王的大国国君的虚荣心,使其乐于接受自己的主张。楚王虽言“善哉”,心里却并不买帐,以“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再一次把责任推回到公输盘那边,而且态度强硬,一“必”字可见。写墨子见楚王,连设三喻指出楚王蓄意攻宋的可耻可笑。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 gǔ )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见:召见。带:腰带。为:当作。城:城墙。牒:木片。械:守御的器械。九设攻城之机变:多次用了攻城的巧妙战术。机变,巧妙的方式。距:通“拒”,抵御。 守圉( yù ):守卫,圉通“御”,抵挡。诎( qū )通“屈”,理屈。所以:用来……的方法。现代汉语里一般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莫:没有人。寇:入侵。虽杀臣,不能绝也: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宋国的抵抗者)。 思考:1、在攻守之战的较量中,“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至此,公输盘是否真的认输了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2、墨子使楚王彻底打消攻宋念头的关键步骤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3 、请概括本段大意。 他的攻宋之心仍然不死,可从他的“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可见。 关键步骤是墨子和公输盘攻守之战的较量,以及“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的迎战准备。这说明要制止侵略,单靠说理是不够的,还得有足够的实力作后盾。写墨子以与公输盘较量攻守战术的实际行动和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