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农业大县实际发展县域经济农业大县县域经济发展特征和新背景 河南省有 41 个产粮大县与 53 个国家和省级贫困县,农业大县多是产粮大县与贫困县的叠加,促进农业大县县域经济发展,是我省实现“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任务和精准扶贫的有效措施。 农业大县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新背景。第一,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入决胜期,农业大县脱贫任务艰巨。“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但农业大县的城镇化水平不高,城市基础设施差,产粮大县多是“农业大县、经济小县、财政穷县”,自我发展能力弱。第二,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民工从城乡两栖的兼业化向专业化转变,从过去的亦工亦农、城乡两栖的兼业劳动者,向职业农民或产业工人分化。第三,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和人口集中及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成为必然。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经济结构和市场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农业大县县域经济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针织、制鞋、电子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食品加工业和农机制造业等产业向农业大县转移和集中,有利于发挥农业大县的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第四,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不断完善,需要合理投入和有效利用。农村交通、通信条件有所改善,公共财政增加对农村教育和卫生事业投入,民生不断改善。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大,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第五,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和农业供给侧改革,要求调整农业发展方式。我国面临前所未有的资源和生态环境双重压力,对粮食大省稳粮增收保生态提出严峻挑战,迫切需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化肥农药减量降成本,提质增效保生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大县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主导产业集聚与集群内驱乏力。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县域主导产业的龙头带动、链式发展和配套提升作用减弱,产业集群发育缓慢。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业链条短,层次低。二是企业劳动生产率低,生产经营规模小,高新技术水平不高。三是工业群体规模不大,大项目少,骨干企业数量不多,支撑力不够。大多数产业集聚区专业化分工、创新能力、品牌声誉和网络协作等核心竞争优势未充分体现;空间集中集聚大于功能集成意义,产业集聚对人口集中的带动作用不显著。 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实施难度大,产城融合发展潜力不足。由于在项目、资金、土地、环境容量等方面的政策落实不到位,用地、规划、环评等审批手续周期过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