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论述类文本阅读 整体把握提示 1.论述类文本的中心要素是论点、论据和论证。整体把握就是抓住它的基本观点和论证层次思路。 2.整体把握的主要切入点是文中的观点句、中心句、结论句及过渡段、句等。 整体把握研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大师倒掉了,国学还活着 叶匡政 学者李辉因在《北京晚报》发文质疑“国学大师”文怀沙的年龄、经历和学识,一时间在文化界引起轩然大波。文怀沙面对质疑,发表了简单声明回应,称“但求无愧于心”。李辉近日通过人民网视频,再次发表了《三问文怀沙》的访谈,详尽解释了质疑的理由。 我读过李辉的很多著述,他对当代文化史的梳理和研究,可谓自成一家。初见李辉对文怀沙的质疑,并未感到特别诧异,因为努力呈现当代文化史的真相,一直是李辉的工作。只是通过大众传媒,如此针尖对麦芒地质疑一个文化老人,在文化界并不多见,所以它引起任何震动都是可能的。然而,因李辉的质疑,很多人便借势攻击起了国学,看着一些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误解,反倒明白了“国学大师”能唬人的原因。 文怀沙不是什么“国学大师”,这在研究传统文化的学术界,应当属于一个常识。然而这个常识多年来,与媒体和公众基本上是隔绝的,这不仅表明了学术话语与公众话语的隔绝,也表明学术界的好好先生太多了。这并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悲哀,而是当今知识界的一个普遍现象。很多人把此归罪于国学的流毒,认为儒家塑造的就是“温良恭俭让”的好好先生,这其实是对儒家最大的误解。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这是《中庸》的一个核心价值观。诚就是真实,而寻求真实,是做人的法则。儒家倡导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治学之道的目的,就是为了恢复人世间的真实。因为,儒家相信真实就是天道。舍弃真实,或用任何先入为主的观念来遮蔽真实,就是违背了天道。从这个观点来看,儒家无疑是赞同一切探求真实与真相的举动的。 孔子是非常厌恶好好先生的,他专门给这种人取了个名字,叫“乡愿”。所谓乡愿,就是一乡之中谁也不得罪的好好先生,唯唯诺诺,左右逢源。孔子认为这种人为“德之贼也”,是德行的祸害。孔子轻蔑地说道:有一种人从我门前走过,不进我的房间,我丝毫不会感到遗憾,那就是乡愿。孟子也讨厌这种八面玲珑、四处讨好的乡愿。孔子与孟子之所以如此反感乡愿,是因为儒家强调的“为士之道”,张扬的就是知识分子的独立意识与批判精神,而不是委曲求全的“妾妇之道”。如今的知识...